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法布尔:精神的灯塔与人生启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法布尔:精神的灯塔与人生启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987103417317982229

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不仅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人生追求,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导师。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布尔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如何影响了他的一生。

精神领袖

法布尔,这位昆虫学大师,宛如众多人的指路明灯,身后有着众多追随者,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领袖。从法布尔的生平与工作成果中,我们能够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伟大人物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

若将人的发展视作一幅庞大的地图,那么在许多地方都站着一个“NPC”。有的在即将到来的危险前给予人忠告,有的在危机对面的彼岸点亮明灯,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以免人们迷失在混沌的世界之中。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发现有这样一群数量不少的人,他们似乎从参与人类社会的构建转向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并在其中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养分,支撑着自己的创造性工作。

比如,科学随笔《看不见的森林》的作者在森林中开辟了一个美丽的坛城,观察那一小片地方的生物变迁;设计出最美图书的书籍设计师朱赢椿也有一处自己的随园书坊,与法布尔的荒石园一样,充满野花、野草,有木蜂、马蜂的巢穴,还有许多奇妙的昆虫,设计师也以昆虫为灵感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虫子”书;台湾作家朱天心,选择与自己的爱猫们生活在山中,体会荒野的乐趣。

从这些人的书写和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不知自己是天然热爱自然,还是受这些人影响,但的确会每天跟在自己种的辣椒上啃叶子的负蝗打招呼,会养偶然从生菜里发现的蜗牛、从鲜花上掉下来的毛虫,会不舍得扫去家里的蜘蛛网,因为上面有辛勤工作的小蜘蛛在捕虫。养猫养狗,也能在它们身上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觉。

读法布尔传,会发现那种对自然的好奇似乎是人类的天性,然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却奇异般地压抑着这种天性。当小法布尔捡回一大堆甲虫、石头等在野外发现的有趣东西时,这些东西扎破了口袋,他被家长勒令立即扔掉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自然在人类生存的范畴下,被安上了“有用”和“无用”的标签,被标记上了“有害”和“有益”的牌坊。

日剧《我们由奇迹构成》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人与自然本质上的连接,以及被有意识地割裂所造成的痛苦。

当下的力量

法布尔的一生到四十岁才终于安定下来,有了自己的荒石园。在那之前,他一直挣扎在贫穷境地之中,努力生存。法布尔于 1915 年 10 月 11 日离世,享年 92 岁。他的墓碑上刻有拉丁文短语:Minimefinissedlimenvitaeexcelsioris ”(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生命的门槛) )。从整体看,法布尔的人生是幸福的,他有半生的时间都与自己从小热爱的昆虫相伴在一起。

《当下的力量》作者说开悟是一种与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毁的事物相联系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法布尔进入了开悟的状态,他似乎找到了那种不可摧毁、不可衡量的东西。至于这东西是什么?只有开悟者可以体味,那也许是观察的乐趣,也许是对生命的探索,也许是与昆虫成为朋友的群体感。

最近重读《当下的力量》,忽然顿悟当下是如何出现的。无论采用冥想、思考、修行等各种方式,其实都是与一个永恒的东西先连接后而形成的当下感。存在主义的时间观认为人没有当下只有未来,这似乎揭示了人的思维的本性,而开悟就是违逆这种本性,通过与某种未来的固定性事物连接而回到当下。

一个对未来没有期冀的人是没有当下的,但是这种期冀不是欲望维度的期冀,而是一种恒定的价值,这个东西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意义。人类追求一样东西,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可以让当下成立的理由。其实所谓冥想、心流,都是一种聚焦,当你确定了人生唯一的方向的时候,你的人生就瞬间回到了当下。

而这里面的难题就是不能对未来的选择感到矛盾。一旦你的内心产生矛盾,人就会开始对比、衡量,那么你也就远离了当下,并且你的选择也绝不会是那个永恒的、不可衡量的东西。

从某个角度来说,过多地了解他人的生活,向往他人的生活,甚至亲自看到各种生活,都有可能毁灭自身的价值追求。因为东西一旦有形,就势必会被对比,人们势必生出类似“过得还不如我好”等等的思维,而无视那个人所真正连接的价值是什么。人往往是因为与某种无形的东西连接才创造出有形的事物。

想一想生孩子这件事情,如果用理性评估是一件多么痛苦可怕的事情,但是母亲所连接的东西是宏大的,足以让她们面对一切苦难,即使孩子不孝顺,即使痛苦,即使放弃自己的生活品质,并且付出金钱。如果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这是多么不可理喻、不经济的活动。

《一念之转》给了我们一个面对价值矛盾的方式,一旦发现冲突,就需要接受这个冲突,并且反躬自省,发现真实的自己,也就是我们要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无论那是羞耻、恐惧还是自卑。

人需要一次次冲破这种自身思维所造成的矛盾,也就是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所说的“典型的不幸福的人都是年轻时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他会因此更看重这些满足而不是别的,这让他的人生只有一个方向可走,同时过分强调了成功却将与成功相关的活动放到了对立面”。

这是一种典型的矛盾模式,类似于荣格所提出的过度补偿。也就是一个人追求 A,但是因为过去对 B 的缺失而拼命地补偿 B,而 B 正是造成这个人无法得到 A 的关键因素。这跟前文分析的顾城那种一边渴望绝对纯净的精神乌托邦,一边却让自己走向彻底的黑暗,类似。

这也可以用减肥来举例,一个人想减肥,但是肥胖带给他自卑,他用甜食蛋糕来安慰自己的肥胖,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在系统动力学角度,这就是一个负面的正相关循环,这个循环只会让这个人越来越胖,除非有一只巨大的手,反转这幅多米诺骨牌。

法布尔的独特品质

反观法布尔的人生,我们会发现他并没有陷入这种过度代偿。即使曾经贫穷,也没有让他感到必须要大富大贵;即使没有接受特别正规的教育,也没有让他因自残形愧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即使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让他在面对权威的时候感到畏惧和自卑。

是什么力量让他一路走向了自己的伊甸园呢?即使有些坎坷,但似乎在某个节点开始,他人生的试炼完成了,他可以享受自己热爱的世界。

如果对比顾城与法布尔,会发现法布尔身上有一些独特的特质,这些特质也许就是他能够走过试炼之路的原因。

(一)务实

首先,法布尔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带有诗意的好奇心,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理性与现实感。

童年的小法布尔,曾经在阳光下,感到被阳光晒得头昏脑涨,他在想“他应该怎样感受阳光,是嘴巴尝一尝呢,还是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小法布尔有着旺盛的好奇心,而且这个问题很浪漫,诗意。如果是顾城,我想他会用自己的诗来阐释这个问题,而大多数产生这个疑惑的小孩子应该会跑去问父母,而得来的大概率是嘲笑或者是“不要乱想”之类的回答。

但是小法布尔表现出了科学家的实验气质,他选择:首先,尽可能地张开嘴,同时闭上眼睛,这时耀眼的阳光消失了;接着,他又张开眼睛,同时把嘴巴闭紧,他看到了阳光。法布尔重复了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于是他确定了,他是用眼睛看到阳光的,而不是用嘴巴品尝阳光的。

不得不说人的身上存在一种天然的个性或者天赋,这是多么严谨理性的科学步骤。我想大多数现代人遇到这个问题,即使真的较真讨论一下,可能也是上网检索,或者找书吧。

法布尔的务实让他的好奇心和理想得以实现,他不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当他在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很想要给学生们展示科学仪器和实验,但当时的仪器都是给高年级学生用的,于是他想到将仪器借出来,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为了说服校长,他说如果展示这些实验,那么就会有很多学生因为好奇而转校来学校,这样就会给学校增加收入。

虽然法布尔也觉得这个理由有些牵强,但是校长同意了,而结果真的因为法布尔的实验让很多学生转学过来。

他的务实气质还体现在初期的职业选择和大学教授这一理想上。小法布尔很小就喜欢昆虫,但是他知道这样的爱好无法让他生存,于是选择了成为数学老师,因为教数学需要的教具很少,只需要一个小黑板就可以了。

法布尔很向往大学教授的职位,但那时候的法国,当教授是需要足够的财产,而且只要有财产就可以上任,但有工资却非常微薄。法布尔凭借自己的学识收到了聘书,但他没有欣然同意,他一直在努力寻找着摆脱贫穷的方式,比如发明染料等,虽然有些天不遂人愿。

直到来到科西嘉岛上,他原始的好奇心与渴望才重新打开,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遇到博物学家坦顿,得到他的意见和认可,加上后来达尔文的鼓励,才让他逐步肯定自己内心的向往,走向自己的梦想之地。

不得不说法布尔是幸运的,那是一个生物学开端的年代,因为达尔文等一众博物学家掀起了自然科学的狂潮,才逐步将拉丁语等神学学科摆脱。他最终也凭借《昆虫记》的出版让自己摆脱了现实的苦难纠缠。

(二)勇敢与动手能力

回到当初的那个实验,会发现法布尔身上另两个品质,动手能力和勇敢。

小法布尔有着非常强大的动手能力,并且以此为豪。也许是他的家庭是农户的原因,家家户户自给自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而非完全依赖金钱。

小法布尔上学的时候就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然而当时的老师却展现了一场恐怖的制氧实验,使很多学生受伤。当法布尔当上老师后,非常想要完成那个实验,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所以才有前面那段与校长的交涉。

对于完全是新手的法布尔,他谨慎的按照步骤执行那个实验,内心非常不安,但是他保持了镇定,并且要求学生坐在座位上,他很害怕再次重现那次灾难,危及学生。

他终于完美的制备了氧气,内心非常喜悦,他很享受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快感,当然台下欢呼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其实毫无把握,甚至比他们还要害怕。

观察昆虫,法布尔也会设计很多实验,制作工具,这是当时的科学家的基本功,也是乐趣所在吧。

除了务实,勇敢也是法布尔的一个重要品质,他似乎总是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感到畏惧。

除了挑战氧气实验,他还曾经一边自学代数,一边教授一名青年参加数学考试,并成功使那名少年通过考试,他也曾经与一位数学老师共同研讨高等数学,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很快就变成了小有所成,通过了等级考试,

法布尔的一生从未畏惧学习新事物,可以说是自学流的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很多科学家、艺术家似乎都是多栖发展的大牛,在很多不同领域有所成就。

纵观法布尔的一生,会发现好奇心本能是驱动他的原动力,而务实、勇敢、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则帮助他一步步走向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

好奇心与精神原点

法布尔对蜜蜂的研究中发现:它们无论被怎样旋转,都会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家。法布尔曾经捡到过两个流浪猫,都是成年猫,即使搬家,这些猫也会找回自己的旧居,异常执拗。

我妈妈养的狗狗,有一次跟爸爸出去上山玩,不知道为什么就跑走了,我爸到处找,结果一打电话发现狗狗回家了,那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我想动物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家的,那么人呢?很多人如果被丢进丛林或者从黑暗中走出来,都一下子就会乱了方向,如果身边的事物发生改变也很容易迷失。人类似乎天然是那种经常找不到家的人,我自己也是一个路痴,完全没有方向感,又经常因为四处乱看和胡思乱想,而无法记得走过的路和参照物。

所以很多人强调落叶归根,寻找故乡,甚至有人把食物作为自己的故乡,那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想要与某种恒定的价值相连。小当家参加料理比赛的时候,阿飞曾经提示他想想自己的原点,小当家的原点当然是他的妈妈所留给他的精神,而人呢,似乎也只有跟随自己的本性,找到自己所继承的精神原点,才能够真的活在当下,收获幸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