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园林探秘:南越国宫署遗址与药洲遗址
广州园林探秘:南越国宫署遗址与药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和药洲遗址作为广州园林建筑的早期代表,不仅展示了秦汉时期的造园技艺,还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魅力。这两处遗址不仅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岭南园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南越国宫署遗址:岭南园林的发端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是南越国时期的王宫御苑遗址。1995年、1997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南越国的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这些园林水景遗迹展现了南越国宫廷园林的精美设计。2000年,遗址西面的原儿童公园内又发掘出南越国宫殿、南汉国宫殿和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官署的大型建筑基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文化层深厚,达5-6米。遗址内出土的文物和建筑遗迹,如“文帝行玺”龙钮金印、组玉佩、玉剑饰等,展现了南越国上层贵族的身份和等级。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南越国宫廷生活的奢华,还反映了岭南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进程。
南越国宫署遗址不仅是广州原点和2200多年不变的城市中心,也是岭南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和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和繁盛的重要历史见证。2006年、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等组成“南越国史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
药洲遗址:岭南园林叠山艺术的典范
药洲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是五代时期南汉王朝的南宫御苑旧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地上遗存。药洲遗址现存九曜石和古榕,九曜石是南汉时期置石的代表,体现了岭南园林叠山艺术的特色。
南汉高祖刘龑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出长湖通药洲,史称西湖或仙林。湖中建洲,洲中置石,“列石嵌奇,突出者九”,人称“九曜石”。尽管九曜石现今仅存八块,但从这些粗犷未加雕饰的石块中,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置石的特色——孤置与堆叠并用,石块庞大、自然形态占主导,相比于后世的石景来说更为质朴,这种粗放的风格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山体的敬畏与简单模拟。
历代文人墨客对药洲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佳话。宋代米芾的《九曜石诗》、程师孟的《吟九曜石》以及许彦先的《药洲绝句》等诗文生动地展现了药洲山石的美丽和神韵。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药洲的文化内涵,也从侧面体现了药洲叠山中所蕴含的岭南山水文化精神。
岭南园林的发展与传承
南越国宫署遗址和药洲遗址作为岭南园林的早期代表,展现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园林建筑在功能、外观和文化意蕴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亭、榭、舫等园林建筑类型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文化传统。岭南园林建筑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在现代设计中不断创新。
南越国宫署遗址和药洲遗址不仅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岭南园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展现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些遗址不仅见证了广州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