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220271659064352

户籍制度作为国家管理人口和居民身份的重要制度,其历史沿革和发展变革深刻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从古代的萌芽阶段到近现代的变革,再到当前的城乡统一制度,户籍制度的演变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一、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

萌芽阶段(商朝)

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甲骨文记载为“登人”,这是为了征收赋税、征兵攻伐、分配战利品等所做的人口登记,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发展完善(周朝至清朝)

  • 周朝:西周时期,户籍由“登人”走向田制,与土地紧密相连,户籍、田制合一。
  • 春秋战国时期:户籍法律制度与田制相对分离的同时又与兵制结合,形成什伍户籍制。
  • 秦朝:商鞅变法后,建立“名籍”、“户居”制度,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子女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控制人口和户的规模,增加税源,实现富国强兵。

  • 汉朝:在秦朝户籍框架下进一步发展,户籍登载内容比秦朝更加详密,包括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等,并实行案比制度,即户口调查,清算人口。
  • 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乱纷起,民多脱籍,户籍法律制度开始向隋唐户等身份户籍制过渡。
  • 唐朝:形成律、令、格、式的法律形式,以户令为主体,律、格、式综合运用,户籍与田籍合一,成为缴纳赋税和确认地权的主要凭证。
  • 宋朝至清朝:户籍制度逐渐完善,但不同朝代有其特色,如宋朝的职业身份世袭制、元朝的民族和职业分类户籍制度、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等。

二、近现代户籍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

1931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颁布了首部《户籍法》,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开端,覆盖了户籍登记的各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

  • 初期阶段(1949-1958年)

  •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制定并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 1953年,在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大部分农村建立起了户口登记制度。

  •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 二元户籍制度确立(1958年)

  •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二元户籍制度正式确立。

  • 改革与调整(1978年至今)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户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标志着户籍制度从“以户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型。

  •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在城市落户等问题。

  •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取消“农转非”指标,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三、当前户籍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城乡统一: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已经确立,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已成为历史。
  • 以人为本:户籍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公民身份和权益的保障。
  •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户籍管理也逐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之,户籍制度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沿革和发展变革深刻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当前,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正在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