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空探测新蓝图:地外文明探索步入快车道
中国深空探测新蓝图:地外文明探索步入快车道
2024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将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和系外行星探测,这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规划蓝图:五大科学主题引领未来
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宜居行星”主题聚焦地外生命探寻,计划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规划还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7年进入第一方阵,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在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天问系列:地外文明探索的利器
在行星探测方面,中国将发射多个探测器执行重要任务:
天问三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以探寻火星生命痕迹为主要科学目标。任务将通过两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两次发射轨返组合体和着上服组合体,预计用4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任务。为尽可能采到富集生命痕迹信息的样品,任务将采取三种取样手段:表面取样、钻取采样和飞行器采样。同时,国际合作也是天问三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预留了约30公斤资源用于搭载国际合作载荷。
天问四号: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此外,中国还将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已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国际合作:共建月球科研站
中国倡导国际合作,正在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该科研站将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两个阶段:在2035年前,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截至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这一合作项目。
防御任务:守护地球安全
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还关注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预期可使目标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内,小行星轨道向偏离地球方向改变超900公里。撞后将通过天地联合,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的观测。
科学突破: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规划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的发布和实施,中国深空探测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从月球到火星,从木星到更远的深空,中国航天人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星辰大海进发,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寻找地外文明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