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各地创新实践亮点纷呈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各地创新实践亮点纷呈
近日,某地发生一起山林火灾,由于当地应急部门反应迅速,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较强,最终成功将火势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各地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创新基层应急管理模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昆明市的智慧应急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智慧应急”一期项目,昆明市建成了现代化应急指挥枢纽,实现了“一张图集中展示、一张图实时监测、一键核实处置”。目前,全市已有5691名应急人员使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处理灾害事故2205起,发布预警信息2684条。在音视频融合方面,昆明市应急指挥中心接入并整合了约18万路视频监控,确保灾害事故现场的实时现状能够直观、全面、立体地展现。
陕西凤县则针对当地气象监测站点布局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加密基层气象监测点布局的建议。凤县地处秦巴山区,是防汛强降雨多发地带。2024年7月,该县遭遇百年一遇的极端暴雨天气,造成2.5万群众受灾,经济损失达21.83亿元。这一事件凸显了完善预警机制的重要性。目前,相关提案已提交陕西省两会,建议建立基层重大安全应急快速统筹绿色通道,并在村组道路及堤防修复、地质灾害与河道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农村应急力量建设方面,我国正大力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据统计,目前全国90%的乡镇没有专业消防力量,90%以上的村庄缺乏消防水源和基本消防器材设施。为改变这一状况,公安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到2008年,人口超过10万、年GDP超过五亿元的建制镇,以及东部地区的全国重点镇,要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到2009年,人口五万至10万、年GDP一亿元至五亿元的建制镇,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全国重点镇,要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到2010年,其他建制镇、集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根据实际需要,要建成政府专(兼)职消防队,村庄、渔港码头基本建立一支配有消防机动泵和配套消防器材的群众义务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或治安联防消防队。
除了政府主导的应急力量建设,各地还积极推广“第一响应人”培训,提升民众自救互救能力。例如,福寿康护工团队通过专业培训,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冷静应对,让家属更加安心。这种社会力量的参与,有效补充了基层应急力量,构建了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努力。各地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基层应急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