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需警惕肾性营养不良,这些营养管理要点请收好
透析患者需警惕肾性营养不良,这些营养管理要点请收好
在透析治疗过程中,透析患者和家属往往过分关注血肌酐指标,而忽视了营养不良这一同样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血肌酐的产生机制、透析前后蛋白质摄入的变化,以及肾性营养不良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透析患者提及血肌酐相关问题。在慢性肾病阶段,血肌酐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直备受患者关注。进入透析阶段后,患者仍对血肌酐数值及其相关注意事项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生活和治疗的标准。然而,这种观念是不准确的。透析之后,更应关注营养不良问题。
血肌酐数值的决定因素
血肌酐是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因此,血肌酐的水平主要由生成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差值所决定。
规律透析前的低蛋白饮食要求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排出减少,即使摄入蛋白质较少,也会导致肌酐在体内蓄积,引发各种并发症。所以,在规律透析前,医生会要求患者必须采取低蛋白饮食,以避免肌酐及其他代谢毒物的升高。
规律透析后的优质蛋白质摄入
规律透析后,毒素可通过透析排出。同时,每次透析时,会随透析液丢失部分蛋白。因此,此时需要注意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透析前蛋白摄入量为 0.6~0.8g/kg/ 天,透析后建议增加至 1.0~1.2g/kg/ 天,以维持体内氮平衡,避免营养不良。要知道,营养不良对透析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透析患者需警惕肾性营养不良
在临床中,我们常用营养不良来描述患者的营养状况。肾性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且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若肌肉蛋白丢失 30% 以上,将使感染及死亡风险提高 3 - 5 倍。
患者发生肾性营养不良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透析相关因素,如人工血管、透析膜以及透析过程导致的营养丢失。
- 内分泌失调,维生素 D 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增加,糖尿病,胰岛素 / IGF 信号功能下降。
- 酸中毒、贫血、炎症因子产生增加、氧化应激。
- 饮食限制导致营养摄入减少。
透析患者营养治疗的目标
- 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氮质血症,纠正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改善营养状况,防治蛋白质热量消耗,防止或减轻其他某些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延缓肾脏病进展、改善预后,延缓病程进展,推迟开始透析的时间。
- 改善透析病人预后,提高存活率。
总之,透析患者应正确认识血肌酐在透析阶段的意义,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预防营养不良上。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营养治疗,达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的目的。同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