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哲学界的颠覆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哲学界的颠覆者?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fr=search&id=cda1328dd0d233d4b14e693e
2.
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410/t20241023_5796360.shtml
3.
http://phi.ruc.edu.cn/xsyj/sxwk/bf18403adbc64f629086eab177bb5cfe.htm
4.
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1716976933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F%E7%B2%B9%E7%90%86%E6%80%A7%E6%89%B9%E5%88%A4
6.
https://philosophy.whu.edu.cn/info/1037/114601.htm
7.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6/t20240612_5758122.shtml
8.
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411/t20241127_5805363.shtml
9.
https://m.bilibili.com/opus/930830373530632208

1781年,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震撼整个哲学界的观点——“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认识过程的理解,更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新纪元。

01

什么是“哥白尼式革命”?

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康德明确表示,形而上学应效仿数学、自然科学的情况,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就成为一个标识性事件。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场关系到人类理性命运的形而上学革命。康德哲学的核心任务是“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一个前置的问题,即“形而上学还有必要吗”,泛而言之,即“哲学还必要吗”。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由此康德才走上在“人类理性”条件下探索形而上学的道路。

但我们在将哥白尼式革命作为康德哲学主旨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这个习以为常的说法有很强的误导性。哥白尼式革命常被概括为“不是对象规定知识,而是知识规定对象”。但这样会将先天范畴当成人类心灵中预设好了的形式,由此去规定感性质料,构成经验对象。但这种理解方式不能说明范畴的必然性,会产生“先天形式是不是类似于有色眼镜”之类的误解;不能说明范畴的必然性,也就不能表明经验对象的实在性,一切都是偶然的幻相;不能表明经验对象的实在性,会将物自体视为康德哲学的一个神秘实体。

02

革命的背景与动机

康德提出这一革命性观点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动机。17世纪的科学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牛顿的物理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却陷入了危机。笛卡尔的主体性原则虽然开创了新方向,但其二元论却导致了新的困境。休谟的怀疑论更是将理性能力推到了怀疑的边缘。

面对这些挑战,康德意识到必须对人类理性的能力进行彻底的批判性考察。他提出两个“事实”:其一是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并不存在,其二是形而上学源于人类理性的本性,即对于超越的渴求,无论如何都是需要满足的。于是他展开了对理性的批判,以悬搁事物自身,彻底贯彻笛卡尔开创但没有得到贯彻的主体性原则的方式来克服二元论,重新解释先天性的含义,以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作为经验和知识的先天条件,由此出发开始了重建形而上学的工作。

03

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自古认识论产生以来,哲学研究就形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但在近代以前,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历史地位逐渐改变,最终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对客体进行考察,并没有注重主体的因素或是不加考察地断定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使得认识论问题不但没能被解决,反而最终陷入困境。康德认为,在把外部世界确定为认识对象之后,必须首先考察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发生的内在机制,这样才能够解决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才能克服以往认识论陷入的困境。

  2. 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集中体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康德指出,唯理论在没有系统性考察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之前,就断定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认识对象并且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因而陷入了独断论。然而,经验论尤其是怀疑论的休谟把认识活动仅看作是主体范围内的活动,他不仅否定物质实体而且也否定精神实体,最终陷入了怀疑论。康德在批判以往认识论思想和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之后,形成了他的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感性提供材料,知性进行加工,并把它放到“最高统一之下”,即由理性最后概括而为系统完整的知识。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主体依照先天具有的知识形式去综合由物自体刺激而形成的感性经验材料,由此生成关于现象的知识,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确立的主体性原则,突出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3. 系统阐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阶段。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阐述了主体具有的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发展阶段,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说明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认识个别事物,解决了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知性是主体运用先天具有的知性范畴体系把握特殊事物,解决了自然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理性则试图将知识提升到绝对完整的体系,但往往陷入先验幻相,因此需要批判性地限制其过度使用。

康德的这一革命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对整个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观点至今仍是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许多重要哲学家的思想都建立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所说:“自康德哲学出现以来,许多哲学家主要通过借用康德的核心观念和词语、理论模式、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当然,尽管他们同时对康德做严厉的批评乃至否定,但如无康德哲学的元素和模式,他们的哲学就难以独自竖立。康德哲学就像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这是康德喜欢采用的比喻,而对这座建筑物的一部分的独到批评就足以构成一个理论,更不用说对它的全面批评。费希特的哲学是如此,叔本华的哲学是如此,黑格尔哲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这样;后来的新康德主义更是如此,不过,他们的做法是修正而不是否定康德的思想。至于胡塞尔,我们知道,康德哲学对他先验现象学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仅改变了哲学界对认识论的看法,更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他的思想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颠覆了传统观念,将主体置于认知的核心位置。这种哲学上的创新,至今仍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理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