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婚龄调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一步
法定婚龄调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一步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调整法定婚龄成为热议话题。专家建议,通过降低法定婚龄来刺激生育,从而改善人口结构。这一提议引发了广泛讨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据统计,多地已将养老服务列为2025年省级民生实事。例如,湖南计划建设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500个、老年人“时光守护”床位2000张;广东将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超5万人次;山西则提出新建改造50个社区养老工程、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些举措反映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现行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是基于“晚婚晚育”政策制定的,目的是控制人口增长。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政策已不再适用。专家指出,法定婚龄的确定应结合老龄化进程、历史传统、行为能力制度、教育制度与学制、民众接受程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
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建议将法定最低结婚年龄调整为18周岁,并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取消生育登记结婚限制,保障非婚生子女的落户、上学等相关权益,保护单身女性生育权;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户籍限制,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生育支持政策。同时,他还建议延长女性带薪“育产假”至2年,降低教育费用,实施十年制义务教育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法定婚龄普遍较低。美国多数州规定为18岁,日本男女均为18岁,韩国男18岁女16岁,英国男女均为16周岁。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较低的法定婚龄并未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调整法定婚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但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论证,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