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热潮涌动,中国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投资热潮涌动,中国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据统计,仅前11个月的投资数量就达到50件,投资金额高达120.2亿元,分别比2023年全年增长56%和103%。这一轮投资热潮背后,折射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政策引领,技术创新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其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北京、江苏等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从资金、人才、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支持产业发展。
在政策引领下,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以北京为例,当地集聚了众多顶尖的机器人研究院所和创新团队,包括北京理工大学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这些机构在机器人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技术积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应用场景,百花齐放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关键在于其在多个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危险、重复性高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例如,银河通用机器人开发的“盖博特”机器人,不仅能在工业环境中完成取药、补药、理货等任务,还能胜任药店、超市管理员、理货员等工作。
在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展现出更广泛的适用性。星动纪元的第六代人形机器人“星动STAR1”成功完成户外奔跑测试,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稳定运行。其配备的高性能灵巧手“星动XHAND1”具备多种操作能力,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服务等多个领域。
医疗领域也是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场景。傅利叶智能推出的ExoMotus™下肢康复机器人,采用双足机器人模块化结构设计,搭载自主研发的运动控制器、多维力传感器以及一体化柔性关节电机,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商业化加速,竞争加剧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小米、华为、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推出各自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小米的CyberOne、华为的“小艺”、特斯拉的Optimus等产品备受关注,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量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到3000亿元。
核心技术,仍需突破
尽管发展迅速,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具身智能的底层技术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此外,产品硬件成本和端到端大模型部署成本较高,也制约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推进。
为应对这些挑战,业内专家建议,应重点突破核心算法和基础框架、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在应用场景方面,应优先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
未来展望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中国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然而,要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还需要在核心技术、产业链协同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重要载体,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一领域有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