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市场”模式: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引擎
“官场+市场”模式: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引擎
“官场+市场”模式是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中一个独特的现象。这一模式通过将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与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有效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挑战。
“官场+市场”模式的运作机制
“官场+市场”模式的核心在于双重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主政官围绕核心经济考核指标(如GDP、财税、招商引资等)展开竞争;另一方面,不同辖区的企业也在市场上相互竞争。这两重竞争相互依赖:地方官员所关心的经济考核指标主要由辖区内的企业创造,而辖区内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为企业所提供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要素保障和行政服务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周黎安指出,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 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协调和赋能作用,组织和配置多种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地方产业政策时刻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与检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反馈和约束下,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等多元主体密切合作,产业政策不断动态调整,迭代优化。
- 地区特色产业的市场绩效对地方官员晋升和政企合作形成正向反馈作用,为各级地方干部实施产业政策提供强大政治激励。
案例分析:特色产业的崛起
近年来,多个地区通过“官场+市场”模式成功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从2000年的稻田养虾起步,发展到2023年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形成了选育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研学旅行、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陕西洛川苹果产业:自2000年成为洛川县政府主导产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21年洛川苹果品牌估值高达687亿元,位居中国农产品类第二、水果类第一。
福建沙县小吃:从1997年开始,沙县政府将小吃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至今高德地图显示已有8万多家沙县小吃店。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地方政府在汲取早期葡萄酒产业政策的失败教训后,转型做特色酒,提出“小酒庄、大产业”的新产业发展思路。20年来,该地区现有酒庄200多家,年产葡萄酒1.4亿瓶,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频频荣获葡萄酒国际评比大赛的金奖。
模式的优缺点与争议
“官场+市场”模式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优点:
- 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特色产业崛起
- 激发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促进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
缺点:
- 可能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
- 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导致环境和社会问题
- 资源配置可能偏离最优状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指出,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 地方官员可能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指标,忽视长期发展
- 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导致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
- 资源配置可能偏离最优状态
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官员的考核和激励模式也在经历重要而深刻的转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 多目标考核体系的完善
- 主观绩效评估的作用
- 官员培养与晋升体系的优化
- 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环境目标
“官场+市场”模式作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制度安排,其贡献不容忽视。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这一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