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通报揭露村支书妻子盗窃案背后的监管黑洞
中纪委通报揭露村支书妻子盗窃案背后的监管黑洞
近日,中纪委通报了一起村支书妻子盗窃案,虽然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农村基层监管机制的关注。无独有偶,近期《中国新闻周刊》披露的一起案件,揭示了农村基层腐败的冰山一角。
800人社区书记的亿元贪腐案
2024年7月,辽宁省纪委监委通报了6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件令人震惊:辽阳县首山镇孔姓台社区原党支部书记曹军,利用职务便利,挪用集体资金8730万元,侵占集体资金8280万元,涉案金额高达1.69亿元。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只有800人的社区来说,堪称天文数字。要知道,辽阳县去年全年财政收入也不过9.98亿元。曹军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将如此巨额的集体资金据为己有的?
监管漏洞触目惊心
案件调查发现,曹军的贪腐行为始于2012年的一次重大动迁。当时,因鞍钢的国家重点项目需要,孔姓台组整体搬迁,政府拨付了4.06亿元的动迁费。这笔巨额资金成为了曹军眼中的“唐僧肉”。
曹军利用职务之便,成立了辽阳永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表面上是为了建设回迁楼,实际上却成了他个人的“提款机”。公司最初由曹军等三位村干部代村集体持股,但在回迁楼项目产生巨额利润后,曹军通过一系列操作,将公司转为个人控股,最终将大部分收益据为己有。
“村账乡管”制度形同虚设
这起案件暴露出当前农村基层监管机制存在严重漏洞。虽然很多地方都实施了“村账乡管”和“三资”委托代理机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以孔姓台社区为例,乡镇村级会计代理服务中心人员配备不足,一人往往要负责多个村的记账工作,难以对每个村的经济业务进行深入审查。同时,支付审批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乡镇分管领导对村级支出只是形式上签字,没有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具体把控。
科技赋能:监管新模式的探索
面对农村基层腐败的新挑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的监管模式。海南省纪委监委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乱象,探索推进“机器管‘三资’改革”,建成全省统一监管大平台,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施行“村财组财镇管”、推行农村集体产权线上交易。
这种科技赋能的监管模式,有助于堵塞“三资”监管漏洞,有效防范化解廉洁风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腐败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加强人才培养:定向培养农村财务管理人才,确保财务人员“有的用、可以用、用得好”。
- 完善制度建设:精简村级报账审批签字流程,压实审批责任,加强付款审核。
- 强化内外监督:完善内部民主监督,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协同审计巡察工作,严格追责问责。
- 推动独立核算:在充分尊重村集体意愿的基础上,推动村级独立核算,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结语
中纪委通报的村支书妻子盗窃案,以及曹军的亿元贪腐案,都揭示了农村基层监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加强个案的查处力度,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完善监管体系,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