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剪刀:传统锻造的魅力
非遗手工剪刀:传统锻造的魅力
在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非遗手工锻剪产线上,非遗传承人陈伟明师傅正带领着徒弟们锻造一批剪刀。从刃口镶钢、剪体用铁,到镶钢锻制、淬火打磨,再到敲缝、镀镍、拷油,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历经72道古法工艺之后,一把让陈师傅满意的剪刀终于诞生了。这把剪刀两刃交错、缝如鹅毛,透出的光缝不仅检验了剪刀的锋利度,更考验了陈师傅的深厚功力。
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漳浦县,剪纸艺术自唐朝起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漳浦剪纸既是漳浦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海洋文明孕育的艺苑奇葩。2008年,漳浦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漳浦剪纸的特色在于独特的“排剪”技艺。这是漳浦剪纸最独特的技艺,也是漳浦剪刀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标志。“所谓‘排剪’,就是将纸剪成成组成排、反复出现的线条,每根线条要像头发丝一样细腻,用来表现凤凰、公鸡、喜鹊等鸟类羽毛和花蕊等,使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少萍介绍。
近年来,漳浦剪纸传承人在技法和创意上不断创新,从最初只用剪刀,到融剪、刻、贴、画为一体,增强剪纸艺术的视觉冲击和造型层次感。高少萍运用“剪刻结合”技法,创作出《清明上河图》《一带一路大篇章》《征途漫漫 唯有奋斗》等有影响力的巨幅作品,让漳浦剪纸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在福州太平二路的一家百年剪刀店里,福州市级非遗项目“郑兴利剪刀”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郑力立正在尝试一条新路子——手工修复进口高价剪刀。5年前,第四代传人隐退后,郑兴利剪刀店只剩下郑力立一人。如何让非遗技艺的传承“剪不断”?让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响起来?郑力立正在尝试一条新路子——手工修复进口高价剪刀。
“修复剪刀很考验手艺人,并非只是磨刀那么简单。”郑力立说,想要把剪刀磨好,需要对剪刀有足够的理解,除了它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技术参数、材质特性之外,还要探究它的历史渊源。每一把剪刀的修复过程都是一次挑战,根据损坏情况,有的修复要两个小时,有的要大半天。为了更好地进行修复,郑力立对磨刀石的要求也很高,一块磨刀石就要800多元。
剪刀店的橱窗里,摆放着郑力立修复或收藏的剪刀。其中,一把吉田弥十郎制作的剪刀距今约150年,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锋利如初;一把完成修复的由兼吉制作的裁缝剪,能轻松剪断35层棉布(大部分裁缝剪只能剪断18层)。
谈及剪刀店的未来,郑力立说自己有些矛盾。从1904年至今,郑兴利剪刀已有120年的历史,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他不愿看到这门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但如果让孩子承接家族的老手艺显然不现实。“我想我会一直守着老店坚持下去,三四十年后,在太平二路大家或许还能看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独自守着小店专注地修复剪刀。”郑力立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欣赏手作之美,走进他的店或锻造工作室,了解“一把郑兴利剪刀能用一辈子”的故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