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教你学术论文如何有效使用被动语态
Springer教你学术论文如何有效使用被动语态
在学术写作中,被动语态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根据Springer讲座的内容,虽然过去几十年间被动语态在学术写作中占主导地位,但现在许多顶级期刊更倾向于鼓励使用主动语态以突出创新观点。然而,在英国和澳洲的大学里,语言中心仍要求学生多使用被动语态,以便强调事件或结果本身。因此,了解何时以及如何在学术论文中有效使用被动语态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Springer提供的指导和示例,你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提升你的学术写作水平。
被动语态的基本形式
被动语态由“be动词 + 过去分词”构成,其中“be动词”根据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现在时:am/is/are + written
例如:The book is read by many people.(这本书被很多人阅读。)一般过去时:was/were + written
例如: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John.(这封信是约翰写的。)完成时态:have/has/had been + written
例如:The novel has been finished.(这部小说已经完成了。)将来时态:will be + written
例如:The report will be submitted tomorrow.(报告明天将被提交。)
学术写作中的被动语态使用趋势
近年来,学术界对被动语态的使用态度发生了变化。一项针对印尼期刊(JOI)和英语国家期刊(JOE)的研究发现,虽然两者在"方法"部分都比"引言"部分更多使用被动语态,但JOI的被动语态使用频率显著高于JOE。这表明当前的写作指南可能影响了作者使用被动语态的选择。
Springer对被动语态的建议
虽然没有直接找到Springer的官方指南,但根据学术写作的一般规范,以下是在学术论文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建议:
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或动作本身:当研究结果或发现比研究者更重要时,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将焦点放在结果上。
例如: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o ensure accuracy.
动作执行者未知或不重要: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的主体或执行者可能不明确,或者其身份并不重要。
例如:A new species of bacteria was discovered in the deep sea.
避免主观性:被动语态可以帮助作者保持客观,避免过度强调个人角色。
例如:It was found that the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tients.
实例分析
让我们分析一个实际例子:
主动语态:We analyzed the data using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被动语态: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在学术写作中,后者更为常见,因为它强调了分析过程本身,而不是执行分析的研究者。
结论
被动语态在学术写作中仍然有其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需要强调研究结果、保持客观性或避免主观性的情况下。然而,随着学术写作趋势的变化,作者也需要灵活运用主动语态,使文章更加生动、直接。通过合理搭配使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可以提升学术论文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