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指南
股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指南
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是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环节。通过及时且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详细介绍股骨干骨折术后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
康复分期与训练重点
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3-4周)和后期(术后5-12周及以后)。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不同,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早期康复(术后1-2周)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肿胀和疼痛,促进伤口愈合。训练重点包括:
- 足趾及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者仰卧位,主动进行足趾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 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在不产生骨折部位疼痛的前提下,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中期康复(术后3-4周)
随着伤口愈合和疼痛减轻,可以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重点包括:
- 髋、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主动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运动,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 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伸直患肢并抬起约3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后期康复(术后5-12周及以后)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力,为负重行走做准备。重点训练包括:
-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辅助运动,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 肌力训练:使用弹力带或哑铃进行抗阻训练,重点锻炼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部肌肉。
- 平衡训练:扶椅站立,尝试单腿支撑身体重量,逐步提升稳定性。
具体训练方法
髋关节屈伸练习
坐位时抬高患肢侧腿,使股骨头轻微离开髋臼,缓慢做屈伸动作,注意不要过度锻炼以免引起疼痛。
旋转训练
在保护下轻柔地进行髋关节旋转,防止骨折移位。
内收与外展运动
卧位时将患肢弯曲至90°,用健肢辅助完成内收和外展动作。
踝关节跖屈运动
通过单脚或双脚跖屈并逐渐增加抗阻力,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深静脉血栓。
抗阻训练
如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等,可借助健肢协助完成。
直腿抬高
仰卧位,伸直患肢并抬起约30厘米,保持数秒后放下。
俯卧位勾腿
俯卧位,弯屈膝关节并将小腿尽量向臀部靠近,重复多次。
平衡训练
扶椅站立,尝试单腿支撑身体重量,逐步提升稳定性。
疼痛管理和并发症预防
疼痛管理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次康复时先不要服用止痛药,要通过沟通及语言安慰解除患者的抵触情绪,再施以轻柔的手法,观察患者的疼痛域值及痛点;如果患者痛域较高,则应用止痛药的可能性较低,如果痛域较低,则应用止痛药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有明确的痛点,通过手法按摩或理疗可以解决疼痛后,在不间断地沟通的情况下,再进行康复锻炼。如果以上措施均无效,则可能需要在康复前20分钟应用止痛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留置止痛泵或硬膜外导管进行持续镇痛。
此外,还需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患者应主动及被动地活动患侧及健侧髋、膝、踝关节;密切关注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多饮水等适当补充血容量以稀释血液;使用抗凝药物;规范镇痛治疗以利于肢体活动;应用双下肢抗血栓梯度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辅助髋、膝、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活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离床活动。
个体化康复建议
康复训练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同时,患者应询问主管医师,了解自己骨折的病情、康复的目标、固定的要求、功能锻炼动作的作用、病程的发展、各阶段特点及大概愈合的日期,做到心中有数,树立信心,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在医院康复或在家庭中疗养,医患之间都要常通信息,密切配合。尤其是患者要树立持久战思想,既不必心情太急,又不能消极不练,要主动取得医务人员的科学指导。对某些严重复杂的骨折,或伴有颅脑伤、其他脏器伤等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要注意家中陪护人员给予被动锻炼,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女性多见)、大便秘结、结石症等。有条件者家中配以多功能自动护理床及床上功能锻炼器具,达到自动、定时起坐、翻身、大小便自动清理、会阴区自动烘干和在床上能功能锻炼的目的。
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大多数股骨干骨折患者都能恢复良好的肢体功能,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但请记住,每个人的恢复速度和效果可能不同,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坚持训练,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