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帝内经》中的七情智慧:从古代理论到现代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帝内经》中的七情智慧:从古代理论到现代应用

引用
10
来源
1.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387505.html
2.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442521.html
3.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386
4.
https://www.tcmjc.com/doi/10.16294/j.cnki.1007-659x.1998.01.001
5.
https://www.scholarmate.com/S/sOROyQ
6.
https://www.xsnet.cn/health/content/2024-01/30/content_374123.html
7.
https://www.zysfy.com.cn/m/Article/5115.html
8.
https://www.hnsacm.com/news/kepuzhishi/2024-10-08/2573.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9%98%B3
1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684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其中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情志不仅是疾病的原因,也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从先秦到清末,《黄帝内经》中的七情学说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完善和确立地位四个阶段。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部古籍中汲取关于情绪管理与身心健康的智慧,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

01

七情与五脏:中医理论中的情绪与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密切相关。每种情绪都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的失调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这种身心一体的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 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气逆于上,严重者气血会并走于上。过度愤怒可导致肝本身的问题,如轻者有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等不适,久之有月经不调或引起包块肿瘤等病证,重者有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亦可出现肝以外的其他脏器的状况,如肝气横逆乘脾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的“飧泄”病证。

  • 喜伤心:喜为心志,喜则气缓,因此过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致使气的运行过于徐缓,进而无力推动血行,引起血的运行过度徐缓。轻者可表现为气血一过性的徐缓,出现身体发软、全身无力等不适;重者出现神散而不藏,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失眠,或嘻笑不休、癫狂疯癫等症状,更有甚者神散而不收,出现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 思伤脾:思为脾志,思则气结,因此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由于脾居中央,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思则气结首先表现为脾胃气机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腹部饱胀等不适。此外,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进而引起脾气虚弱、心血亏损,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闷饱、肢体困乏、懒言少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 悲忧伤肺:悲忧为肺志,悲忧则气消,因此过度悲忧会导致肺气的损伤。由于肺居上焦胸部,肺主气,过度悲忧可使上焦气滞,气郁化热,消灼肺气。一方面可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可表现为气短懒言、声低息微、神疲乏力、伤风感冒、咳嗽气喘等症状。

  • 惊恐伤肾:惊与恐为肾志,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度恐惧会伤害肾,导致肾精下陷。既可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等精神症状,亦可出现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等病证。过度惊吓既伤肾又伤心,会使心肾之间的上下、水火平衡关系失调,气机紊乱。轻者可表现为一过性的气机紊乱,出现暂时的惊悸不安;重者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等病证,更有甚者气机紊乱,引起神志障碍,或导致神散不收,出现精神错乱,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02

情志相胜:《黄帝内经》中的情绪疗法

《黄帝内经》不仅指出了七情致病的机制,还提出了独特的“情志相胜”疗法。这种疗法基于五行生克理论,通过用一种情绪克制另一种情绪,来达到调摄情志的目的。

  •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由于“悲胜怒”“悲则气消”,悲忧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哭泣不止、声泪俱下,对于消散郁结的愤怒情绪、减轻紧张的情绪、抑制兴奋的情绪,都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过度愤怒的调治。

  •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由于“恐胜喜”“恐则气下”,恐惧可抑制过喜引起的心气涣散,对于大喜过旺、神情兴奋不适,甚至狂癫的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由于“怒胜思”“怒则气上”,愤怒以气之升发可宣散过思导致的脾气郁结,对于久思积虑不能自拔的不良情志乃至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由于“喜胜忧”“喜则气缓”,喜悦以气之缓和、舒畅可宣散过忧导致的愁结闭塞,分散集中于忧悲之事的注意力,宽解心怀,可使忧悲者振作精神。

  •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由于“思胜恐”“思则气结”,思虑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对于恐惧不安的不良情志乃至由此引起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这种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直至54岁才得以中举,于是喜极癫狂,不能自已。因其平素畏惧岳丈胡屠户之威,人们找来了胡屠户,岳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范进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了。

03

七情学说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七情学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情绪问题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的情志疗法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调适方法。

  1. 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情志相胜的原理来调治心身疾病。例如,对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可以通过培养其兴趣爱好,引导其产生喜悦情绪来缓解焦虑。

  2. 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七情学说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疗法。这种疗法既重视情绪的调节,也关注身体的反应,体现了身心一体的治疗理念。

  3. 预防和保健作用:七情学说还被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中。通过调摄情志,可以预防因情绪问题导致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04

结语:七情智慧的现代启示

《黄帝内经》中的七情学说,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医学理论,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学会管理情绪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这种智慧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七情学说,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平和的心态,合理调节情绪,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这,或许就是《黄帝内经》七情智慧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