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补阳还五汤方解:活血祛瘀的中医经典方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补阳还五汤方解:活血祛瘀的中医经典方剂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bilibili.com/opus/984258611351912467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的一剂活血祛瘀方药,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效,在中风等气虚血瘀病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按语:

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剂,黄芪四两补气主药,以补为主,补活结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属由气虚为导致血瘀发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较为贴切。如属血瘀实证,本方不宜使用。

【方剂名】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4.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桃仁一钱(3g);红花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方解】本方证为中风后,气虚血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由于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气虚血瘀,舌本失养,约束无力,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气虚不固,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苔白,脉缓为气虚之象。可见,本方是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提出的“因虚致瘀”理论。治宜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为君药,意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使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长于活血养血,化瘀不伤血,为臣药。与黄芪同用为“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既弥补经脉血瘀而致的血虚不足,又使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行走全身,以行药力,共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化瘀药同用,体现了益气活血法,使气虚得补,经络得通,补气而不壅滞;二是黄芪用量独重,5倍于方中活血化瘀药的总量,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气虚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使用本方需长期服用,才有效果。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使用注意】临证时方中生黄芪宜从30~60g开始,逐渐加量至120g。本方需久服方能显效,愈后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或痰阻血瘀者忌用本方。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瘀阻经脉用桃红。

其他方剂

【处方与加减】生黄芪30克,当归尾9克,赤芍12克,地龙9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不思饮食者,加焦三仙;恶心呕吐者,加砂仁、半夏;胃脘痛以刺痛为主者,加元胡、五灵脂;以胀痛走窜不定为主者,加川楝子、枳壳;口干舌燥者,加乌梅、沙参。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日久不愈,形体消瘦,面色晦暗,体倦乏力,胸脘痞闷,舌质淡暗或有淤斑,脉细弱或细涩。方中黄芪补气,气旺能促血行;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活血祛淤;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