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说”到“大胆说”:少数民族高中生英语口语提升之路
从“不敢说”到“大胆说”:少数民族高中生英语口语提升之路
在广西凌云县,一场特殊的英语口语教学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英国的外教Robert和Helen Davies深入当地中学,通过面对面的对话练习和丰富的互动活动,帮助少数民族高中生克服英语口语障碍。这场由中广核发起的“白鹭班”外教帮扶活动,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地道的英语发音指导,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
语言能力:改变命运的关键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拥有398万个网站,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有效信息。然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刚刚过半,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更令人担忧的是,2020年发布的第45次报告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包括语言能力(不懂拼音占19.5%)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言技术(不懂如何上网占51.6%)。
语言能力的不足,不仅限制了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影响了其职业发展机会。研究显示,普通话能力不足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展机会的最重要原因。王海兰等人的研究发现,劳动者的普通话水平对劳动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劳动者的普通话听、说和写的能力提升后,其劳动收入也将提高。这种正向关系在谢治菊、李强对西部多民族内陆省份的贫困户的实地调研中也得到了验证。
打破沉默:口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广西凌云县,中广核发起的“白鹭班”外教帮扶活动为少数民族高中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外教Robert和Helen Davies通过三天的密集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口语障碍。
在课堂上,外教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他们首先以自然、随和的方式与学生互动,逐渐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外教们特别设计了“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口语交流。此外,他们还通过介绍英国文化、国旗趣闻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种面对面的口语对话练习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一天的练习,学生们的英语发音和使用能力都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与外教直接交流,不仅学到了地道的发音,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开口说英语的恐惧。
克服障碍:科学方法助力口语提升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存在语音加工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音位意识、语音记忆和语音编码三个方面。音位意识是对语言中声音特征的敏感性,语音记忆则是使用语音编码临时存储信息的能力,而语音编码则涉及快速命名和心理词库的调用。这些能力的不足,使得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到力不从心。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听力训练:每天坚持收听高质量的英语材料,如教材录音、新闻播报或英文公开课。这不仅能提高理解能力,还能培养语感。
词汇积累:通过每天30分钟到一小时的阅读,逐步扩大词汇量。词汇量的增加会直接提升口语表达的丰富性。
自我录音反馈:将自己的口语录音并与标准发音对比,有助于发现和纠正发音错误。
语音意识训练:通过专门的训练课程,帮助学生识别和操作音位,这是成功阅读和口语表达的基础。
信息技术辅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语音分离、合成、替换等操作更加直观易懂。
持续努力:从课堂到日常
要真正摆脱“哑巴英语”,仅靠短期的外教帮扶是不够的。学校和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发力。首先,应增加英语口语教学的比重,创造更多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其次,可以组织定期的英语角、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练习的平台。此外,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口语能力,尽可能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为学生树立榜样。
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同样重要。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观看英文动画片、听英文歌曲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英语兴趣。社区可以组织英语学习小组,让孩子们在课外也能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摆脱“哑巴英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少数民族高中生一定能够突破语言障碍,开启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