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葬花吟》中领悟林黛玉的一生
从《葬花吟》中领悟林黛玉的一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此句如一声幽叹,开启了黛玉那痛彻心扉的《葬花吟》。脂批云:“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繁花在风中飞舞又凋落,这漫天飞花之景,不仅是自然之象,更是黛玉眼中世界的无常。她身世飘零,寄人篱下,恰似这落花,纵有芳华,却不知谁能怜惜。这怜花之问,实则是她内心深处对自身归宿的迷茫与恐惧。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脂批有“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那轻柔的游丝、飞絮,在春日里无力地飘荡,似黛玉细腻而敏感的情思。她对宝玉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下,如这飘絮般无所依托。此处暗喻了黛玉爱情的飘忽与无奈,注定是一场凄美而让人心碎的纠葛。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脂批:“先为‘对境悼颦儿’作引。”暮春时节,黛玉满心忧愁。时光流逝,消磨着她的青春与希望,这愁绪如阴霾笼罩,却无处排解,只能融入葬花之举与《葬花吟》之中,她被愁思紧紧缠绕,挣扎在命运的罗网里。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脂批:“写黛玉写出宝玉来,却又将宝玉仍归之黛玉。究竟不知是主是宾,是实是虚。恍恍惚惚,使人逆料不到,后文方不突然。”她手握花锄,走出闺房,面对落花,脚步沉重不忍。这是她的善良与悲悯,对落花如此敬畏,可世间却轻慢于她。每一步都似踏在自己破碎的心间,她与落花惺惺相惜,凸显出高洁灵魂,在尘世中如清幽之花,虽遭风雨却纯净悲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脂批:“桃飘李飞,同是双关二字,人俗则其言亦俗,人雅则其言亦雅。”世间万物各有其命,柳丝榆荚自顾芳华,对桃李飘落不闻不问。这是黛玉对世态炎凉的洞察,在贾府复杂环境里,人人为己,有谁关心她的悲苦?她在冷漠世界中独自承受落花般的命运。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脂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适同来一葬花人。”桃李有来年再开之时,可自己呢?未来在深闺中何去何从?这是对命运无常和生命脆弱的叩问,她的命运如飘萍,在贾府没有根基,对未来的恐惧如黑暗深渊,吞噬着希望。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脂批:“不管桃飘与李飞,——可叹!”她以燕子喻人,爱情美好如筑起的香巢,但燕子无情离去,暗示美好易逝。她与宝玉的感情面临威胁,封建礼教似那“燕子”,可能摧毁他们的爱情之巢,黛玉对爱情前景充满忧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脂批:“圣境!”这是她对生活最痛彻的控诉。在贾府,冷言冷语、明争暗斗如风霜侵蚀身心,她没有避风港,只能独自承受。此句将她所受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血泪交织之画卷。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脂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美丽容颜和美好时光短暂,一旦消逝,便如落花难寻。这是对自身命运和青春消逝的无奈叹息,她深知才情与美貌在无情世界不过昙花一现。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脂批:“情不情。”花开人皆见其美,花落却踪迹难觅,这让黛玉烦闷痛苦。她为落花悲伤,也为自己感伤,在阶前,她是孤独的葬花人,独自承担悲剧。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脂批:“此二语是来写泪者。”她独自倚着花锄默默流泪,泪水洒在空枝上似血痕。这悲恸超越普通悲伤,是深入灵魂的伤痛,如泣血之图,震撼人心。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脂批:“为尔悲为尔恼。”在杜鹃啼血般的黄昏,她扛着花锄回闺房。黄昏寂静与内心凄凉相互映衬,她把悲伤关在重门之内,独自咀嚼。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脂批:“凄凉之句。”清冷夜晚,青灯照壁,她刚入睡,冷雨敲窗,寒意透骨,被子冰冷。这是孤独寂寞生活的写照,没有温暖慰藉。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脂批:“将阿颦之天性,从骨中一写。”为何自己如此伤神?一半怜惜春天逝去,一半恼恨春天短暂。这是对情感世界的剖析,对美好消逝的不舍与对命运的怨恨交织,体现灵魂深邃,感知充满诗意与哀愁。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脂批:“玉兄口中有多少难言之隐。”春天来去悄无声息,让人爱怜又恼恨。这是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感慨,美好时刻短暂如春天般难以把握。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脂批:“奇句警奇情。”昨夜听到庭院外悲歌,不知是花魂还是鸟魂在哭泣。这如梦似幻,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是自己还是花鸟的悲伤,灵魂与万物共鸣,深化悲戚氛围。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脂批:“魂可留,人不可留,为汝一身。”无论是花魂还是鸟魂都难以挽留,鸟儿无语,花儿羞愧。这是对生命流逝和美好消逝的哀叹,万物都逃不过命运安排,黛玉无奈接受。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脂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她希望生出双翼,随落花飞到天涯。这是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在残酷现实中,渴望逃离寻找无痛苦的世界。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脂批:“天问!”天涯海角,哪里是埋葬落花的香丘?这是对归宿的迷茫,不知在茫茫世界中,自己和落花的安息之所何在,反映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脂批:“宁使香魂随土化。”与其让落花漂泊,不如用锦囊收起,用净土掩埋。这是对落花的尊重,也是对自身高洁品质的坚守,不愿被世俗污浊玷污。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脂批:“真能浊质立清齐。”生来纯洁,也要保持纯洁地离去,这比陷入污浊要好得多。这是黛玉对命运的宣言,坚守灵魂纯净,不屈服于命运。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脂批:“悬揣之词。”现在葬花,却不知自己何时死去。这是对生死的看淡与对命运的无奈,在葬花时思考自己的归宿。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脂批:“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我葬花被人笑痴,以后埋葬我的人是谁?这是对世态炎凉的揭露,行为不被理解,对身后之事充满恐惧。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脂批:“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看着春天将尽,花儿飘落,好像看到红颜老去、生命消逝。这是生命短暂和红颜薄命的比喻,从落花看到自己的未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脂批:“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春天结束,红颜老去,花也落了,人也死了,一切无人知晓。这是《葬花吟》的最后一句,也是黛玉一生悲剧的谶语,她的爱情、生命如落花般消逝,成为千古悲剧的经典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