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元大都与明清故宫:北京古都的历史印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元大都与明清故宫:北京古都的历史印记

引用
澎湃
8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109464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6%95%85%E5%AE%AB/345415
3.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07/29/WS66a722f1a3107cd55d26cfbd.html
4.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a4973fe4b03f2293aa8f6c.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C%9D
6.
https://www.wenwu.com/newsinfo/7354726.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A%E5%92%8C%E6%AE%BF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85%E5%AE%AB

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辽、金、元、明、清五朝定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始终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中,元大都和明清故宫作为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见证了北京作为古都的辉煌历史。

01

元大都:草原帝国的东方明珠

1272年,忽必烈汗在华北平原建立了元大都,这座被誉为“大汗之城”的宏伟都城,不仅是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的重要首都,更是中世纪后期世界上最壮观的城市之一。大都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环绕着山脉和长城,这种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大陆交通和贸易网络的主要枢纽。蒙古帝国建立并维系的商业系统,使得大都成为陆地商贸网络的要道和邮驿系统的枢纽。

大都的建设体现了忽必烈政权由军事扩张转向城市巩固和帝国建设的重要转变。城市规划遵循中国传统经纬网系统,这种理想的城市布局模式源自公元前3世纪的典籍《周礼》。在建设大都的同时,忽必烈还推进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如治理黄河、修葺大运河等,以保障交通往来和农业灌溉的顺利开展。

02

明清故宫:紫禁城的壮丽辉煌

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紫禁城。经过14年的建设,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的皇家宫殿群终于在1420年建成。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7间。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功能分明。

故宫的建筑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主要殿座以黄色琉璃瓦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这些精美的建筑构件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03

历史传承:中轴线上的文化脉络

元大都与明清故宫之间,最显著的历史联系便是北京中轴线。这条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至南端永定门,串联起15处遗产点。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形于16世纪,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考工记》所载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故宫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而天安门、端门、故宫组成的朝堂区域与位于北侧的钟鼓楼市肆区域则体现了“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太庙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更是《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完美体现。

元大都与明清故宫,这两座跨越时空的建筑杰作,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精髓。它们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