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团圆后的心理困境:如何预防和缓解节后抑郁症?
春节团圆后的心理困境:如何预防和缓解节后抑郁症?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最多期待与温情的节日,每年都会在爆竹声中如约而至。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亲人围坐一堂,欢声笑语中尽显团圆的喜悦。然而,当节日的喧嚣渐渐远去,我们是否注意到,有些人正在默默承受着另一种“节日后遗症”——节后抑郁症。
节后抑郁症,顾名思义,是在长假结束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不适。它并非临床诊断的抑郁症,而是一种暂时性的情绪低落状态,通常表现为焦虑、空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对于老年人而言,这种情绪波动可能更为明显,甚至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统计,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3.3%,其中重度抑郁者占3.4%。春节过后,当子女陆续返程,老人们往往会感到格外失落。他们不仅面临着生理上的衰老带来的种种不适,还要应对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从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突然回归寂静的日常生活,这种反差足以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节后抑郁症的发生呢?心理学家指出,节后抑郁症的产生原因并不单一。从表象看,当假期前往其他国家旅行后,回国时往往需要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这会对节后的情绪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假期结束时,大家需要立即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这会增加精神压力,从而引发情绪问题。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Suzanne Degges-White也指出,“一旦回到工作环境,我们中的大多数需要就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什么时候完成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在假期时可以回避思考的问题在恢复工作时都会再次出现,同时,假期或许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
当然,节后的压力也与假期的闲适有直接联系,Suzanne Degges-White指出,假期的休息是随意且无限制的,而开始工作后,作息时间需要更加严格且有规律,饮食也会相对节制,这样快速的转变过程往往在短时间内令人无所适从。
幸运的是,节后抑郁症并非不可避免,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这种情绪困扰。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规律的运动和营养丰富的饮食,既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也有助于改善情绪和控制抑郁症状。节假日期间,各类庆祝活动、丰富的食物选择往往会使得人们将健康的生活习惯搁置一旁,而在假期之后,重新恢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将其视为日常生活必须存在的一部分,“对于重回正轨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调适同样重要。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Laurie Renee Santos建议要保持度假心态。在Laurie Renee Santos看来,假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乐趣结束,“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继续保持这种旅游心态,我们就能找到更多的旅行感觉”。她的建议是尝试一家新餐厅,或是在新的区域散步,保持发现新事物的状态。另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将度假过程中的生活方式带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度假时会做他们在家里不会做的事情,如果你在外出时去做按摩,早起看日出或者在小镇散步,尝试把这些事情带回家”。
此外,创造新的期待感也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Psych Central作者Ari Howard认为,假期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觉得暂时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事情,因此她认为,让旅行结束时不那么失望的方法是,安排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创造新的期待,“这可以是在工作日安排一个约会之夜,邀请朋友一起看电影,或者其他任何让你感觉到生活美好的事情”。另外不论近期是否有旅行计划,Ari Howard都认为,研究新的旅行线路和行程有助于忘记假期结束的事实,“它可以提醒你,总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美国作家Nneka Okona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她的看法是,“如果我知道我还有其他事情可以期待,我的忧郁会大大减少”。
对于老年人而言,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尤为重要。子女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关爱,定期看望,耐心倾听,尽可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要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加入老年协会、兴趣小组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对独居、失能、经济困难的老人,社区和民政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上门服务,确保其生活无虞,融入社会。
除了上述方法,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技巧也能帮助我们缓解情绪。比如,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心灵得到放松;写日记或给未来的自己写信,记录下当下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甚至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一场催泪电影,通过流泪来释放内心的压抑。
节后抑郁症,这个看似平常却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困扰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心理健康,更折射出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怀程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和缓解节后抑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节日过后,依然保持内心的阳光和生活的热情。毕竟,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短暂的狂欢,而在于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