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房价背后的真相:土地开发还是环保优先?
香港高房价背后的真相:土地开发还是环保优先?
香港房价居高不下,土地供应紧张是主因
最新数据显示,香港2024年12月私人住宅楼价指数为289.1,环比下跌0.65%,全年跌幅达7.13%。然而,这并未缓解香港的住房危机。据统计,全港现时约有11万个劏房,是22万市民的家。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简朴房”制度,逐步取缔不适切单位。政府建议“简朴房”的标准包括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必须有窗、有独立厕所等。劏房必须改建成合标准的“简朴房”,由专业人士确认并申请认证,估计全港约有3万劏房单位不合规格须进行改建。
土地供应不足,私人住宅用地供应创五年新低
2024/25财年,香港私人住宅土地供应仅8340伙,远低于年度目标13200伙,这是近5年来首次跌穿1万伙水平。以全年度计算,各来源土地供应料仅够兴建约8340伙,较年度目标13200伙低约36.8%。发展局局长甯汉豪表示,若供應每年向上將與市場脫節,不宜作按年比較,強調推地要審時度勢,本年度不達標也是當局可預見並屬合理的部署。
环保组织反对,私人土地掌握在大开发商手中
北部都会区(北都)发展计划涉及大量农地,引发环保组织和农业团体反对。由香港学界、业界(包括农业团体及环保团体)及民间研究团体联合撰写的首份有关北部都会区农地现况的普查报告及农业优先区建议——《活农活现》——近日出炉。报告提出六种农地类别:活跃耕地——菜地、果园;闲置农地;园艺用地;温室/棚架种植;棕地及其他。其中,活跃耕地、闲置农地及棕地是团队较为关注的三种。叶子林与陈剑青走在下山鸡乙的闲置农地上。摄:林振东/端传媒
团队强调保护仍然具备耕种条件和潜力的农地的重要性。叶子林忧心忡忡指出,“棕地包围农地,可能会变得像已大部分棕地化了的新田一样,是不可逆的”;“打鼓岭情况危急,但闲置农地及活跃耕地面积都是各区之冠,还有得救”;“沙头角、丙冈等棕地未成主导(dominant)的态势,不少农地的质量属于 A grade”。
政府推出“明日大屿愿景”,填海造地引发争议
为解决土地短缺问题,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了“明日大屿愿景”计划。该计划拟在香港的中部水域作大规模填海,分期兴建总面积约1700公顷的人工岛,其中交椅洲附近的1000公顷人工岛将属“首阶段”工程,预计可于2025年开展工程。
然而,这一计划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公众参与报告显示,在收集的7,800份公众意见中约六成表示支持项目,约两成半反对项目,余下约一成半意见并没有明显立场,但亦就不同范畴表达意见及提问。至于180份提及人工岛项目的报章专栏及社评中,约有 110 份表明了立场,而当中约六成表示支持项目,表示反对项目则占约四成。
市民态度:既要安居又要环保
面对高房价和土地短缺的困境,香港市民普遍支持政府采取措施解决住房问题。然而,对于具体开发项目,市民的态度则呈现出明显的分歧。一方面,许多市民希望政府能够加快土地开发,增加住房供应,降低房价。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市民担心大规模开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分歧在“明日大屿愿景”计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该计划得到了六成市民的支持,但也有两成半的市民表示反对。反对者认为,大规模填海会破坏海洋生态,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呼吁政府重新考虑土地开发的优先次序,优先开发棕地和闲置土地,而不是急于进行大规模填海。
未来展望:平衡发展与保护
面对土地短缺和环保的双重压力,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快土地开发,增加住房供应,缓解住房危机。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明日大屿愿景”计划的推进,将是对香港特区政府平衡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政府需要在满足市民住房需求的同时,确保香港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智慧和决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正如一位香港市民所说:“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市民住得更好,又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