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性尧】国学大师年轻时被鲁迅怼:我以为总算尽了我可能的微力
【金性尧】国学大师年轻时被鲁迅怼:我以为总算尽了我可能的微力
1934年,上海中华煤球公司有一名18岁的职员是个文艺后生,他给鲁迅写了封信,让帮助自己修改一篇文章。鲁迅收到后当天即回了信,说:稿子并无什么不通或强硬之处,只是孩子对理发匠说的话似乎太近文言,不像孩子,最好改一改,另外有几个错字也无关紧要,现在都改正了。
金性尧
这个后生寄这个文章给鲁迅,其实是想让鲁迅帮自己在上海报刊上发表的。可是他不说、鲁迅怎么能知道他的这层意思呢?再说文章达不到人家的要求,也不能强人所难吧?……
但他不这么想,他没想到鲁迅就帮他改了几个错字,这让他大失所望。冲动之下,这个年少气盛的后生又写了一封信给鲁迅,言辞之间就不够尊重了,使用了“使我很失望”之类的话。这封信后来被收录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是那封“致金性尧”的信。
金性尧在家专心致志地注三百首
鲁迅很快就给他回了信、写道:
- 先生所责的各点,都不错的,不过从我这方面说,却不能不希望被原谅。因为我本来不善于给人改文章,而且我也有我的事情,桌上积着的未看的稿子,未复的信还多得很。
对于先生,我自以为总算尽了我可能的微力。先生只要想一想,我一天要复许多信,虽是寥寥几句,积起来、所花的时间和力气,也就可观了。
我现在确切地知道了对于先生的函件往还,是彼此都无益处的,所以此后也不想再说什么了。
金性尧,笔名文载道、星屋等,1916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定海县北大街桑园弄口。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当时冒冒失失的这个年轻人,后来竟然做了专职的编辑,还编了《鲁迅风》。解放后,他还先后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担任第二编辑室副主任、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编审,并渐成一代文史大家。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金性尧的《唐诗三百首新注》,累计印数达三百万册,风靡海内外,被称为“近百种《唐诗三百首》注释本中颇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注本之一”。
金性尧与三女儿金文男
后来,金性尧反思给鲁迅写信时的心态时说:
- “现在想来,除了‘因为我本来不善于给人改文章’这一句或有谦逊意味外,其余说的全是事实。”
“我们只要看看这一段时间他的日记,每天收到和寄复的信件就够使他应付,加上会客、写作,浏览新得的书刊也很费事,而他这时的健康状况也在下降,须藤医师常来诊治。”
“从他将我原稿上的几个无关紧要的错字的改正上来看,他还是将稿子从头看到底的,也就是‘我自以为总算尽了我可能的微力’了。如果换了别的‘名流’,要他亲自复信给一个无名的素昧的青年,恐怕就不容易了。”
“而且我文章的基础如此,即使换了别的老作家,也很难改得像样些。这一点,自从参加了编辑工作以后,自己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2007年7月15日,金先生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值金先生忌辰,如去从故纸堆里扒出来了这么一个故事,以就是想要告诉年轻人,对于绝大多数情况来说,“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不要抱怨别人对你的帮助不够,别人给你的帮助也许非常有限、但他已经做了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