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戈尔曼推荐:早期家庭教育的情感培养技巧
丹尼尔・戈尔曼推荐:早期家庭教育的情感培养技巧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情商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及管理能力。研究发现,对一个人的成就及幸福的贡献,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这句话道出了早期家庭教育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情商培养。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情感技能,仍然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本文将结合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成果,分享一些实用的早期家庭教育情感培养技巧。
从案例看情感培养的力量
Kimora Williams是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她通过Jumpstart项目,为弱势的学前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在Takoma小学,她为三岁和四岁的孩子们提供一对一的辅导,不仅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还注重情感学习的融合。
在她的课堂上,Kimora通过阅读《Dario and the Whale》和《Matthew and Tilly》等书籍,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识字技能,还教会他们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方式强调了情感学习与学术技能的结合,Kimora深知,只有当孩子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情感时,他们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技巧
培养自信
自信是情商的重要基础及能力。许多父母喜欢用“孩子你是最棒的”之类的话泛泛地夸奖孩子,其实无益于培养扎实的自信。自信的孩子有两大正面自我认知:“我是可爱的”和“我是能干的”。
实践和体验:让孩子体验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感受,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小到吃饭、穿衣、刷牙、洗脸,大到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应酬,家长没必要包办代替。
肯定和鼓励: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能让孩子更相信自己。怎么做更有效?
首先,肯定和鼓励要及时,每当孩子有良好表现就要立刻给予肯定。
其次,肯定和鼓励要具体而不是泛泛的“你真棒!”
例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父母可以这样表扬:“今天,你不需要提醒就自己主动收拾玩具,而且摆放得很整齐。”具体的反馈,会让孩子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该继续怎么做。
正确处理冲突和愤怒情绪
很多孩子非常自信,他们也擅长在公开场合积极表现,并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们容易发脾气,面对冲突要么回避,要么采取极端方式,这是我在亲子课堂中遇到的很普遍的一个问题。
当孩子悲伤或愤怒时,家长要避免哪些误区?美国学者约翰·戈特曼博士认为,有三类做法不利于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 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觉得无关紧要
- 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满,甚至指责或处罚他们
- 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但却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在宝宝伤心时,我建议父母切忌有如下反应:
- 假装没看到
- 对孩子说“不哭才坚强”
- 呵斥“不准哭”,甚至动手打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的情绪并有所回应,才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发展,即培养处理冲突和负面情绪的能力。
培养乐观、感恩和同理心
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很多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的坏毛病。这是我在亲子课堂上遇到的另外一个普遍问题。这些孩子缺乏对别人的宽容、理解和换位思考,缺乏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是情商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达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
比如,很多孩子在收到别人礼物、在公交车上被让座时不愿说“谢谢”,很多父母因此觉得没面子、恼怒,会在当时或者事后狠狠教育孩子。其实,三四岁的孩子都有明白别人善意、完整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关键是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
结语
早期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培养,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学业成就,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幸福。正如丹尼尔・戈尔曼所说:“生命最初几年的情绪和情感,为个体的人生舞台设定了主题背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情商,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