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墩遗址:7000年文明瑰宝获9000万资金保护
双墩遗址:7000年文明瑰宝获9000万资金保护
2024年10月,一则消息让安徽省蚌埠市的双墩遗址再次成为焦点:国家发改委下达9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支持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物保护项目。这笔资金将用于遗址展厅建设、文物库房、考古实验室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为这座承载着7000年历史的遗址注入新的活力。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作为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双墩遗址被誉为“淮河文明之光”。遗址保存范围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0米,总面积约252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展现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辉煌。
双墩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丰富的刻画符号。在遗址东南侧凹沟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630余例具有表意功能的陶器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内容丰富,涵盖了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自然现象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双墩先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原始崇拜。其中,象形符号如鱼、猪、鹿等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几何符号则体现了先民对抽象思维的初步掌握。
这些刻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已经具备了表意、戳记、计数等功能,明显具有原始文字的特征。专家认为,双墩刻符处于文字起源发展的语段文字阶段,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比甲骨文早了将近4000年,将中国文字史前推到了7300年前。双墩刻符与甲骨文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许多符号与甲骨文中的字形惊人地相似,如“一”、“三”、“丘”、“束”、“丝”、“八”等字,这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刻画符号,双墩遗址还出土了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陶塑人头像。这件文物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像雕塑,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人头像面部特征栩栩如生,刻有复杂的纹饰,反映了双墩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重要文化遗产,蚌埠市于2019年启动了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公园位于双墩遗址所在地,毗邻淮河,遥望涂山,自然环境优美。目前,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2024年获得的9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未来,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人们了解淮河文明、探寻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双墩遗址不仅是蚌埠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更是研究淮河流域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为探索汉字起源、了解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随着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座承载着7000年历史的遗址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世人揭示更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