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战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战略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897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堪称世界海军史上的经典案例。从海上封锁到舰队决战,从外围打击到本土防卫,英国海军在战争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灵活性。本文将深入探讨英国海军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效果。

作者简介:胡杰,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讲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英国海军史和海洋战略问题研究。著有《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翻译有《戎装间谍 : 一战前英国武官对德国的情报战》。

文章来源:《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3期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如果敌人寻求舰队决战,则要确保彻底击败敌方舰队;其次,阻断敌人的海上商业活动;第三,支援两栖作战;第四,挫败敌人入侵英国本土的企图;第五,应对各种形式的“海上游击战”,确保英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前三者属于进攻性战略,后两者属于防御性战略范畴。

一、进攻性战略的实施和调

1.海上封锁:军事封锁和商业封锁并举

1914年8月4日,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英国皇家海军随即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英国的海上封锁可以分为军事封锁和商业封锁两种类型。其中,军事封锁的任务主要由部署在本土的英国大舰队承担,其战略目标是切断德国通向大洋的道路,将德国公海舰队封锁在港口及近海内,使其变成一支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商业封锁则旨在封堵德国的海上贸易,阻止它从海外获取战略原料。除在欧洲海域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外,英国还派出分舰队游弋于世界各大海域,对德国商船实行驱逐和扣留,力图将德国逐出世界贸易体系。

战争前期,无论是军事封锁还是商业封锁,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军事封锁方面,在英国大舰队的严密监视下,德国公海舰队始终无法冲出北海封锁圈。在商业封锁方面,仅1915年一年,英国海军就检查了3098艘驶往德国港口的船只。如果没有英国的允许,没有一艘水面船只可以通过多佛海峡。1915年8月以后,除波罗的海地区外,德国的海外贸易实际上已经中止了。在英国封锁的打击下,德国的进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农业遭受的打击尤为沉重。1916年德国平均每月还能从海外进口20063吨粮食,到1917年就锐减到3089吨,而到1918年上半年则仅有989吨。

日德兰海战后,英国对海洋的控制显著增强,海上封锁体系更加严密。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的哗变证明,贯穿整个大战始终的海上封锁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它不仅持续削弱了德国的战争能力,而且最终瓦解了它的战争意志。

2.外围打击:失败的达达尼尔海峡远征

尽管海上封锁是英国海军最熟悉和最擅长的战术,但封锁毕竟是一种时间长、见效慢且存在诸多变数的作战形式。在西线战场陷入僵局的情况下,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和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等人更看好在欧洲边缘地带对德国发动一场两栖突袭行动,这一行动的地点最终选择在达达尼尔海峡。

丘吉尔希望通过远征达达尼尔海峡获得“外围打击”的军事和政治效果:首先,解除奥斯曼帝国对苏伊士运河的威胁;其次,直接为俄国开辟一条暖水航道;第三,诱使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希腊加入协约国阵营;第四,鼓动奥斯曼帝国内的希腊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等少数民族发起叛乱,以及直接对土耳其政府施压迫使其投降等。

1915年2月19日,达达尼尔海峡远征行动开始。协约国舰队集结了1艘“无畏”型战列舰、14艘老式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以及大批巡洋舰、驱逐舰和扫雷舰。然而,这场被英国上下寄予厚望的战役持续了近一年,最终却以惨痛的失败告终。英国本来期望通过一场短期的两栖作战行动进行致命一击,但行动最后仍然变成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消耗战。英法不仅没有打破西线的僵局,反而在近东陷入了新的僵局之中。英法与俄国争夺海峡的潜在矛盾导致三国陆海军协同不力,英法联军低估了敌人的防御能力,他们在战争初期甚至希望仅靠舰队就夺取海峡,登陆部队未能及时建立防御阵地并扩大战果,以及兵力不足等,都是导致达达尼尔海峡远征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3.舰队决战:日德兰海战的战略性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除费希尔等少数人外,英国海军众多高级将领都渴望取得一场“新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这既是对以勇敢和进取精神为核心的英国海军传统的继承,更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世界的马汉海权论的顶礼膜拜。1908年7月1日,英国海军部在给海峡舰队司令的命令中就强调,海峡舰队的首要任务是将德国主力舰队引入决战,其他行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英国海军上将威廉·梅认为,英国在全球缉捕德国商船,对其进行严密的海上封锁势必会激怒德国,迫于强大的公众压力,德国主力舰队将出港寻求同英国皇家海军进行决战。1914年7月3日通过的最新英国海军作战计划也明确指出,皇家海军的总体作战目标主要是摧毁德国海军力量、确保英国对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以及阻止敌人可能对英国本土、贸易或赴法英军发起的攻击。而在德国看来,德国海军战略的三大目标——通过袭击英国贸易来突破北海封锁、入侵英格兰东海岸,以及突袭多佛海峡、攻击海峡交通线——都必然会引起英德之间的舰队决战。换言之,德国方面也对为打破英国海上封锁而进行舰队决战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而这也恰恰符合英国的战略判断。

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爆发,英国海军终于获得了它期待已久的决战机会,但却让胜利从手中溜走。在日德兰海战中,优势明显的英国大舰队的损失远大于它的德国对手。据统计,英国大舰队共阵亡6094人,德国公海舰队阵亡2551人。英方总计损失舰艇11.1万吨,几乎是德国损失《6.2万A勿的两倍。德国人在战术上的胜利,要归功于公海舰队司令舍尔的得力指挥、德国水兵良好的战术素养、德国战舰科学的隔舱设计以及夜幕的掩护。

尽管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损失远大于德国,它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即仍然牢牢地将德国公海舰队封锁在基尔港内,使其无用武之地,从而无法再严重威胁到英国的制海权,包括舍尔在内的德国海军高层也默认了这一点。这一结果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形容的那样:“德国舰队袭击了它的看守,但却依然在大牢之中。”

日德兰海战的战略性失败及后续作战计划的流产,严重挫伤了舍尔在北海进行新的水面冒险行动的热情,以及同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国舰队进行海上决战的信心。他转而大力提倡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以扭转德国不利的战略处境。而英国海军战略的重点也逐渐从追求一场舰队决战转变为积极为商船护航,确保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成为皇家海军的首要目标。

二、防御性战略的成功与失败

1.本土防卫:舰队决战战略的掣肘

尽管同样渴望取得纳尔逊式的辉煌胜利,但在日德兰海战中指挥英国大舰队的杰利科十分清楚英国面临的局面的复杂性,以及盲目的舰队决战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在杰利科看来,英国大舰队的首要职责是保卫本土和英国海上交通线,进而对德国采取水面封锁,而舰队决战则只能在局势完全明朗化、英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才能进行。对于被丘吉尔称为“一个下午就能输掉战争”的杰利科而言,舰队决战、全歼德国舰队当然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但这种胜利只有在英国大舰队能免遭重大损失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一场惨烈的胜利只会将英国拖入危险的深渊。

事实也证明,杰利科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彻底消灭德国公海舰队,而是在德国潜艇和水雷面前确保英国大舰队的安全。1914年9月30日,杰利科向丘吉尔坦言他对德国潜艇的担忧。他警告说,如果冒险让英国主力舰置身于潜艇出没的水域无异于自杀,此举会削弱英国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舰队,进而危及国家未来,并拱手将制海权让给德国人。1916年2月22日,杰利科致信首相阿斯奎斯,再次强调英国大舰队用于对付德国潜艇和鱼雷艇的驱逐舰数量严重不足。

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战略实际上是在维持制海权和消灭德国舰队这两大目标之间摇摆不定。要维持制海权,则必然首先要确保作为英国安全基石的主力舰队的安全,巩固远程封锁的效果,但这又势必被指责为消极避战;要消灭德国舰队,则要进行一场光荣但惨烈的海上决战,但这又必将使英国海军遭受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因此丧失北海的制海权,从而直接危及英国本土安全和整个协约国阵营的战争前景。因此,可以说,舰队决战战略并不是一种真正成熟、有价值的战略,它更多是停留在某些英国海军将领和公众头脑中的对“新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憧憬,这种战略同保卫英国本土的首要目标相冲突,其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它实际不可行。

2.反潜护航:挫败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尽管有战争之初挫败德国的水面袭击战在先,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防御性海军战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主要在大西洋进行的反潜护航行动。1915年2月4日,德国宣布对英国实行反封锁,它将英国和爱尔兰周边海域划为交战区,宣布德国潜艇将不经警告攻击驶入这一地区的任何中立国商船和其他船只,即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此后,在中立国,特别是美国的强烈抗议下,德国不得不一度中止“无限制潜艇战”。然而,随着在陆海两个战场上陷入僵局,特别是为了打破日德兰海后仍然被封锁的不利局面,迫使英国在美国参战前退出战争,1917年2月1日,德国正式恢复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后,英国的损失直线上升,海上交通线岌岌可危。仅1917年2月1日至13日,英国就损失了1600吨以上的商船28艘、1600吨以下的商船13艘和21艘渔船,总计13.4994万吨。同一时期,盟国和中立国也损失船只54艘,总计6.9866万吨。“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后的第一个月内,英国、盟国和中立国的船只损失就高达53.6万吨,到三月则上升到57.1万吨。

为了应对德国潜艇的袭击,英国采取了武装商船、组织护航编队等措施。根据英国官方统计,1916年底,有1194艘商船进行了武装。1917年2月11日,又有1681艘商船进行了武装。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在英国的要求下,美国向英方提供了大批急需的驱逐舰,解决了英国护航舰队的燃眉之急。1917年5月3日,第一批6艘美国驱逐舰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基地,随后又有70艘美国驱逐舰相继抵达该港口。

1917年5月,英国正式实行海上护航制度。一支大型护航编队中最多可包括50艘商船和运输船,它们得到1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11艘拖网渔船、2艘鱼雷艇的保护,同时还能得到负责侦察警戒的空中热气球的协助。汉普顿路、哈利法克斯、巴拿马、里约热内卢、摩尔曼斯克、塞得港、直布罗陀和达喀尔成为护航编队的主要集结地。护航编队按照英国海军部颁行、并获得美国海军部同意的护航规则出发前往目的地。

除进行护航外,英国及其盟国还使用潜艇、驱逐舰、武装商船、飞机等多种手段阻击德国潜艇的活动,逐步编织起一张密集的反潜网,德国潜艇遭到越来越多的鱼雷而非炮火攻击。此外,英国水上飞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在水下潜航的德国潜艇并对其进行定位跟踪,然后通过无线电引导英国驱逐舰摧毁目标。在战争的最后六个月里,英国共投入85艘大型水上飞机、216架海基飞机、189架陆基飞机和75艘飞艇参与反潜作战。英美还在北海积极布设水雷,阻遏德国潜艇的活动。到战争结束时,协约国共布设了70263枚水雷,其中56449枚水雷由美国海军布设。

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反潜护航措施后,英国的损失逐步得到控制。根据英国海军部的统计数据,1917年6月,英国被击沉商船112艘,共计28万吨。此后,商船损失显著下降。7月被击沉商船20.25万吨,8月为20.8万吨,9月为18.25万吨,10月19.25万吨,11月则只有14万吨。到1917年底,已有近半数的英国海外贸易活动得到海军保护,这一比例到战争结束时上升到90%。到1918年春,协约国新造船只总量自1915年初以来首次超过了损失船只。至此,英国及其盟国完全取得了大西洋反潜作战的胜利。

结论

尽管在战争爆发前进行了多次论证,但英国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战略仍然是混沌不明的,除推行海上封锁在内部达成共识外,围绕舰队决战和两栖登陆作战均有十分激烈的争论。这直接导致英国在战争爆发后的海军作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摸索中前进,特别是根据战场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但各种偏好——特别是对舰队决战的偏好——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种调整,从而使得海军作战几乎是在一种无序状态下进行。从结果上看,进攻性战略中的海上封锁,以及以本土防卫和反潜护航为主的防御性战略取得了成功,但两栖登陆作战和舰队决战都严重失算了,这体现出一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战略偏重防守的总体特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