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开始比完美更重要 本土化是致胜关键
出海:开始比完美更重要 本土化是致胜关键
出海,已成为时下中国创业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国内市场日益内卷,带着过去多年积累的强大产能和经验,走向海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势在必然的破局方向。那么,中国企业出海将面临哪些未知挑战?海外市场又将怎样迎接这些中国品牌和中国公司?此时,那些前期“探路者”的经验就显得非常宝贵。
中国企业出海的三个关键要素
在近期的一场直播中,美讯创始人、CEO,中国企业国际化专家彭佳荣分享了他对出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展,有三件事是必须要做好的:首先,要长期主义;其次,要本土化;第三,要坚持结果导向。
彭佳荣是一位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加拿大人,是一位难得的“中美通”。他曾在华为负责高管支持工作,许多华为高管的海外沟通事宜都由他处理,同时他也是孟晚舟事件发生后被华为派往加拿大的核心小组成员之一。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公共关系专家,首创海外市场拓展5R方法论,曾为TCL、华熙生物、隆基绿能、国轩高科、追觅、segway等品牌提供国际化传播服务。
跨国创业经验:要重视文化差异
彭佳荣在华为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他提到,中国企业开会,经常是20、30人在一个屋子里,听领导宣布决策。可能沟通和讨论是在会议之前已经做好了,开会目的主要是听领导的指示。而在德国,或者在美国,你开会的时候是准备要讨论、争论甚至吵架的,包括跟你的领导吵架,从而得出一个最理想的决定或结论。在德国,你开会的时候如果进行讨论、争论,是对你的领导表示的一种尊敬。
这种文化差异在实际工作中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有一次彭佳荣带一个美国客户到武汉去开会,中方请他们吃饭,那是一个圆桌,然后中国的东道主给他的客户夹菜,放到他的小盘子里,然后那位50多岁的美国客人就生气了。因为在中国,给客人夹菜是一种尊敬的表现,但在美国,这可能被视为不尊重。
新的机会:不是“出海”,而是本地化
彭佳荣认为,现在出海的中国企业,大多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在亚马逊做得比较好,然后要开始在美国招一个人,让这个人作代表找线下销售渠道,找到更多合作伙伴,甚至在美国融资。如果把握好的话,这些都是新的机会。
彭佳荣强调,他不太喜欢出海这两个字,因为出海只是一瞬间的动作,买一张机票就可以出海了。但真正出海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具有全球视野的,在一个具体的国家实现本土化,甚至在具体的城市也要本地化。比如纽约和加州的价值观也非常不一样,英国的伦敦和英国的小镇在价值观、消费观方面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本土化运营。
做好三件事:长期主义、本土化、结果导向
彭佳荣建议,企业要做好三件事:
长期主义:不要幻想在一两天之内见到效果,要有长远考虑。因为海外是全新的市场,我们在中国的积累基本上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哪怕国内的知名品牌,到海外跟一个没有品牌的店是一样的,所以这是从0到1,长期主义是很重要的。
本土化:要信任本地团队,让他们有权有责,有权利做决定,有责任面对自己犯的错误,犯了错误后要辅导他们,给他们一些建议。在海外,你培养一个人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有时也比较痛苦,但长期的投资回报会非常大。
结果导向:我们可以带着深圳的要求到海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出海是一个大的潮流,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高科技、中国的管理模式会带来很好的结果,我们可以向本地人传递,这件事你可以做得更好,在深圳,你可以用一半的时间做完这个事情。二战以后,美国人带着先进的管理模式到全球也赋能了很多当地企业,其实现在颠倒过来了,应该是中国人可以去管理美国人。
出海建议:用“深圳速度”去出海
彭佳荣建议,企业要用深圳速度去出海,而且不要只关注to c的跨境电商市场,在海外,to b和to c都有市场,而且to b市场比to c市场大25倍。他还强调,走出去,比你在家里思考、纠结更重要。也可能走出去的第一步并不完美,但是走出去这个动作本身,就比没有动作更好。
彭佳荣还分享了一个“五R合一”的本土化方法论,所谓的“5R”,就是PR公共关系、GR政府关系、BR业务拓展关系、IR投资者关系HR人力资源关系,“合1”就是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信任关系,在本地,让当地人对你产生品牌的共鸣,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出海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实现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