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消费者才是电商的最大公约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消费者才是电商的最大公约数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2A02MQN00

AI划重点:全文约1970字,阅读需6分钟
1.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9920亿美元,刷新历史新高,刺激消费成为经济头号关键词。
2.刺激消费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但在此之前,应尊重消费者的立场和需求。
3.电商平台提供低价商品是刺激消费的有效途径,消费者口袋里没钱时更倾向于在电商平台购物。
4.然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电商领域仍显不足,如李维刚直播间销售的“原切牛肉卷”疑为合成肉事件。
5.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体性和权益,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是刺激消费的根本途径。

在中国的语境中,对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不是太多,不是过度,而是仍然太少,太不够了。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992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1%。

近1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不仅刷新了中国外贸的新高,也远超日本、德国、美国等贸易大国,在历史上创下的贸易最高纪录。

刚刚举行了总统就职典礼的特朗普,想必关注到了这一数据,被中国电动车逼得方寸大乱的欧洲,想必也关注到了这一数据。

2025年,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摩擦大概率会变得更为激烈,各种关税正在酝酿中。

当出口前景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举世无双的巨大产能往何处去?

01

唯一的答案就是刺激消费。

这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头号关键词就是刺激消费,尽管“直升机撒钱”式的刺激政策迟迟未出,但各种以旧换新、消费补贴式的刺激政策的确绵绵不断。

而效果呢,见仁见智。

刺激消费的必要性在中国舆论场上几无争议,目前的焦点问题仍然是如何刺激。

在各种政策建议中,最直击问题核心的无疑是“提高劳动者收入”,但知易行难,这又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宏大议题。

在劳动者收入得到提高之前,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讨论了太多政策端的问题,却似乎有意无意地遗忘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思考问题。

遗忘也就罢了,很多人甚至站在“反消费者立场”上探讨刺激消费,以至于闹出了南辕北辙的笑话。

最流行的谬误是,消费者喜欢买便宜货,因此导致了消费不足。话里话外,电商低价成为了替罪羊。

而经济常识是,收入水平的徘徊不前,导致了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有可能会导致物价下行。

在劳动者收入徘徊不前时,如果想要刺激消费,理性的办法是将价格形成机制交给市场,让市场自由博弈。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如果暂时囊中羞涩,他们自然更倾向于在电商平台购买低价商品。而电商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物美价廉的低价商品,正是刺激消费的题中应有之义。

消费者口袋里没钱,电商平台和市场上还缺乏便宜的商品,这不是刺激消费,这是压抑消费。

从这个意义而言,无论是电商市场通过自由博弈而产生的海量低价商品,还是政府通过补贴“降低”商品价格,在本质上都是相似意义的刺激消费。

政府以旧换新提供大额消费补贴,怎么就没人嘲讽消费者热衷低价商品了?

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充分尊重低价商品的形成原因,充分尊重消费者购买低价商品的客观现实,摒除对电商低价的偏见,才是刺激消费的正确打开方式。

02

既然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探讨刺激消费,一个在当下尤其有现实意义的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

前几天,拥有700万粉丝的健身博主李维刚,被消费者爆出在直播间销售的“原切牛肉卷”疑为合成肉。消息被证实后,李维刚表态将按最高标准“买一赔十”先行退赔。

也是这两天,与辉同行被爆出,直播间售卖的三款羊奶粉产品均检出牛源性成分。

这提醒我们,在电商的大千世界中,消费者仍是弱势群体,各种“刺客”潜踪隐迹,只等刀剑出鞘。

当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人人自危时,又如何谈得上刺激消费?

很多直播网红都爱在上播时鼓吹“闭眼入”,但如果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位,闭眼入就等同于被割韭菜。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家利益不重要。

这一年多来,围绕电商仅退款有不少针锋相对的讨论。而与此同时,平台和监管层也在密切观察与互动中,目前的最新动向是各大平台都对仅退款政策作出了一些调整。

事实上,仅退款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凡是技术性问题,自然就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动态调整,或紧或松,这也是市场博弈的正常形态。

而在技术性问题背后,真正核心的价值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仅退款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一批“职业索赔人” 利用这一服务进行恶意“薅羊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政策的确也降低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因此,当仅退款进入调整期,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应当被重视起来。

作为技术性问题的仅退款可以调整甚至退场,但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永远不可退场。

在国内,商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可能沦为弱势群体,这也不必避讳。但这绝不等于,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了强势方。

在中国的语境中,对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不是太多,不是过度,而是仍然太少,太不够了。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梅菜扣肉里的“淋巴肉”;新京报曝光了油罐车混拉食用油;新能源车企爆雷让车主陷入售后无门;不少烂尾楼业主仍然拔剑四顾心茫然;年末年初的国产仿制药舆论风暴,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医疗的无数猜测和担忧;在直播带货这一新兴商业模式中,主播翻车几乎成为了一条定律……

看到这一桩桩一件件,谁还敢站出来说国内消费者权益已经不需要保护了?

03

消费者,才是电商的最大公约数。

自电商在国内诞生之日起,之所以能够实现令人炫目的高速扩张,之所以能够与电商鼻祖美国在全球市场各擅胜场,之所以能够进军海外,恰恰是因为秉持了“消费者本位主义”。

而今,当国内消费市场陷入需求不足,亟待通过刺激政策重拾增长时,更应当须臾不可停地坚守消费者本位主义。

这意味着需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体性。消费者喜欢买贵还是买便宜,喜欢买电商还是买实体,喜欢直播带货还是平台购物,都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切不可再有嘲讽消费者买低价货类似的污名化。

这意味着需要充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仅退款也好,买一赔十也好,加大监管力度也好,归根到底都是技术性手段,核心是正视国内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不足的现实。

让消费者以自己的方式放心消费,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查看原图 142K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