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症状要警惕!
脑动脉瘤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症状要警惕!
“医生,我最近总是头痛,而且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还会恶心呕吐,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35岁的张女士焦急地询问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张女士患的是脑动脉瘤,而且已经出现了破裂的征兆。幸运的是,由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张女士最终转危为安。
脑动脉瘤,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疾病,其实就像一颗潜伏在大脑中的“定时炸弹”。它可能长时间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破裂,就会引发严重的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脑动脉瘤的早期预警信号,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形成的囊状突起。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血管壁的薄弱区域在血流冲击下形成的“鼓包”。脑动脉瘤的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可以达到几厘米。
大多数脑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尤其是较小的动脉瘤。但当动脉瘤增大或破裂时,就会出现一系列危险的症状。
早期预警信号要警惕
突发剧烈头痛:这是脑动脉瘤最常见的预警信号。患者常描述这种头痛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疼痛程度非常剧烈,与平时的头痛截然不同。如果出现这样的头痛,应立即就医。
恶心和呕吐:伴随剧烈头痛,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这是因为脑部压力增高,影响到消化系统。
视力模糊或复视:脑动脉瘤可能压迫到视觉神经,导致视力模糊或看到重影。如果突然出现视力问题,尤其是伴有头痛时,要高度警惕。
对光敏感:患者可能会对光线特别敏感,即使是平常的室内光线也可能感到刺眼。
眼睑下垂:较大的动脉瘤可能压迫到动眼神经,导致一侧眼睑下垂。
面部麻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的麻木感。
意识改变:包括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
虽然脑动脉瘤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以下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有家族史的人:脑动脉瘤有家族聚集性,如果直系亲属中有脑动脉瘤病史,自己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增加脑血管的负担,容易形成动脉瘤。
吸烟者和长期饮酒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血管壁,增加患病风险。
40-60岁年龄段的人:脑动脉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在这个年龄段更为常见。
如何诊断脑动脉瘤?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突发剧烈头痛,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CT扫描:可以快速发现脑出血的迹象。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和动脉瘤的位置、大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周良辅院士的创新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周良辅,在脑动脉瘤的治疗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多项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1979年,周良辅教授率先实施了“动脉瘤直接切除+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技术,这一创新手术方式为脑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随后,他又在国内率先开展“载瘤动脉孤立+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成功治疗了不规则形和巨大动脉瘤。
为解决颅内血供不足的问题,周良辅教授进一步发展了颅内外血管搭桥+吻合新技术,治疗了436例难治性动脉瘤。他于1999年起主导的国内脑动脉瘤诊治新规范,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和超早期综合治疗,已惠及3000余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急诊动脉瘤1200例),极大地缩短了治疗窗口期,将术后死亡率从10%~15%降低至3%。
在手术技术方面,周良辅教授率先采用扩大经颅底硬脑膜外手术“入路”,避免了颅底血管神经损伤,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他的“三明治”法,即自体脂肪填塞、筋膜覆盖与带蒂骨膜颅底缺损修复术,无需植骨,就能有效防止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已成功治疗1275例颅底肿瘤(国内最大病例数)。
如何预防脑动脉瘤?
虽然脑动脉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降低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管理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脑动脉瘤虽然危险,但通过了解其预警信号和及时就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守护大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