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副作用大?失眠患者有话说
安眠药副作用大?失眠患者有话说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台湾地区有高达453万人使用安眠药,这意味着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正在服用安眠药。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正面临着失眠的困扰。然而,安眠药虽然能快速缓解失眠,但其潜在的副作用和长期使用的风险不容忽视。
安眠药的常见副作用
安眠药的主要副作用包括:
记忆力减退:长期服用安眠药,尤其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会加速记忆力减退,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宿醉效应”,即患者在服药后的第二天仍感到头晕、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呼吸抑制:对于患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是小剂量的安眠药也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安眠药时,必须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适应证,避免发生严重的呼吸抑制。
药物依赖:安眠药具有较强的成瘾性,长期使用后容易形成依赖。一旦形成依赖,患者将难以摆脱安眠药,停药后可能出现焦虑、心烦易怒、难以入睡等戒断症状。这种依赖性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其他副作用:安眠药还可能导致嗜睡、头晕、失去平衡感、口干、食欲变化、便秘、腹泻、胃胀气、身体虚弱、手脚灼烧或刺痛感等症状。过量服用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副作用,如药物依赖与成瘾、戒断症状、认知和记忆损伤、情绪波动与抑郁加重、呼吸抑制、肝肾损伤、心血管问题、日间过度嗜睡与疲劳、幻觉与精神错乱、免疫系统削弱等。
患者的使用体验
一位长期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经过多年的安眠药治疗,真的不想再继续服用了。运动各种方法我都尝试过,结果我能醒着三天不合眼,但这些对受损的神经毫无帮助啊。”
另一位患者则表示:“以前用过安眠药,吃下去睡是能睡着,但是心脏怦怦跳的,现在怕死了,想试试褪黑素。”
这些真实的案例反映了患者对安眠药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安眠药确实能在短期内帮助患者入睡;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让患者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
医生建议:合理使用安眠药
医生建议,安眠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短期使用:一般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3-4周,每周服药3-5天。长期使用会增加副作用风险,导致药物依赖。
最低有效剂量:应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低有效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定期评估:医生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减量撤药:根据使用时间和剂量制定合理的减量方案,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的戒断症状。
禁用或慎用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重度抑郁症患者等禁用或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联合基础治疗:应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最低有效剂量,达到治疗效果。
结语
安眠药虽然能快速缓解失眠,但其潜在的副作用和长期使用的风险不容忽视。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安眠药,遵循短期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定期评估等原则。同时,患者也可以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运动、放松或心理咨询等,以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