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嫦娥探月背后的科技力量
哈工大:嫦娥探月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4年10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的重大成果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这是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月壤样品首次向全球展出,吸引了众多国家的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与会代表参观。这一珍贵样品的亮相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科技进步,也为全球航天科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
在这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有一所高校的名字频频出现——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领军高校,哈工大在嫦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工大与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的关键力量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成功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带回了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在这次任务中,哈工大机电学院团队发挥了关键作用。
哈工大机电学院邓宗全院士团队的姜生元教授牵头,与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北京卫星制造厂组建联合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月面采样智能支持与反演系统。该系统在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采样任务的顺利完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月壤样品的特性,2024年6月,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首次将1330毫克月球科研样品批复给由哈工大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这批样品包括一份钻取样品和两份铲取样品,将用于开展月壤样品工程物理特性测试与分析方法、采样机具与月壤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航天领域的“黄埔军校”
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实力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中国最早开展航天教育的学府之一,哈工大的航天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
学院设有飞行器设计、航天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涵盖了航天领域的各个方面。这些专业方向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专家。
哈工大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包括卫星设计、空间机器人技术、导航与制导等方面。例如,哈工大成功发射了多颗具有明确应用背景的小卫星,并在轨演示了多项新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实力,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可期:嫦娥七号、八号任务展望
随着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在向更远的目标迈进。根据国家航天局的规划,未来我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继续对月球进行探测。嫦娥七号将对月球的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而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
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领军高校,哈工大无疑将在这些任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哈工大正在积极布局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储备技术力量。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系列,再到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哈工大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携手共进,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哈工大的科研实力,也为中国航天梦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