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中的浪漫与诗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中的浪漫与诗意

引用
搜狐
7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4029600_121166741
2.
https://www.sohu.com/a/850227623_120991886
3.
https://www.sohu.com/a/808067221_120360322
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4/21/74769672_1133161144.s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B%A6%E5%A8%A5%E5%A5%94%E6%9C%88
6.
http://m.3233.cn/n/437c-180216.html
7.
https://www.gaoding.com/features/chang-e-moon-images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神话传说之一,它不仅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故事,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和对团圆的深切渴望。这个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经过历代文人的演绎和民间传说的丰富,最终成为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传说的起源:从《山海经》到《淮南子》

关于嫦娥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这里的“常羲”被认为是嫦娥的原型,因为“常羲”与“嫦娥”在古音中相通,可以互为通假。

嫦娥奔月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商代的巫卜书《归藏》中,该书于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书中记载:“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嫦娥奔月的基本情节,还包含了占卜的细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月亮和长生不老的崇拜。

02

汉代以后的演变:从自私偷药到被迫吞药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汉代有了更详细的记载。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一版本中,嫦娥被描绘成一个自私自利、偷窃丈夫仙丹的女子,与后世文学作品中善良美丽的嫦娥形象大相径庭。

东汉张衡的《灵宪》也有类似记载:“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一时期,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的形象,反映了古人对月亮表面阴影的想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嫦娥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在一些传说中,嫦娥不再是自私偷药的女子,而是被迫吞下仙丹的受害者。比如传说后羿立下盖世神功,不少人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趁后羿不在,威逼嫦娥交出灵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灵药一口吞了下去,然后飞升到月上成了月仙。

唐代文学作品中,嫦娥的形象进一步丰富和美化。李白的《把酒问月》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的《嫦娥》则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嫦娥在月宫中的孤独,也体现了人们对嫦娥的同情和理解。

03

嫦娥传说与中秋节的融合

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中秋节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尚书》《左传》和《竹书纪年》等典籍记载,大禹的儿子夏启死后,后羿代夏,后又被其亲信寒浞取代。寒浞对嫦娥极为宠爱,为其在山东潍坊的寒亭修建宫殿,即“广寒宫”。这一时期,嫦娥奔月的故事开始与月亮崇拜和祭月习俗相结合。

汉代以后,嫦娥奔月的故事逐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文化符号。人们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拜月、赏月、吃月饼,不仅是为了纪念嫦娥,更是寄托了对团圆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中秋节逐渐定型,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04

现代文化中的嫦娥:从文学到科技

进入现代社会,嫦娥的形象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新的诠释。比如1988年的《嫦娥奔月》、2003年的《奔月》、2010年的《嫦娥》等影视作品,都对嫦娥奔月的故事进行了现代化的演绎。

在文学作品中,嫦娥的形象也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塑造。比如王泷ISAO的《月面战境》中,嫦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幻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激发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灵感。中国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追求科技发展的雄心壮志。

“嫦娥奔月”这个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月亮崇拜到汉代的完整故事,再到现代的文学影视作品,嫦娥的形象经历了从丑陋的蟾蜍到美丽仙子的转变,从自私偷药到被迫吞药的重塑。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更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团圆、和谐、美好的永恒追求。在现代社会,嫦娥奔月的传说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中得到新的诠释,更在科技领域焕发出新的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