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剪纸艺术点亮小学美术课
非遗进校园:剪纸艺术点亮小学美术课
“同学们,你们看,这幅《鞍马》剪纸作品不仅被印制成1万把中国团扇,还制作了6000张艺术鼠标垫,作为官方礼品赠送给全世界参赛运动员及外国友人。”在深圳市翠园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文章老师正向学生们讲述着剪纸艺术的魅力。这堂特殊的美术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将剪纸艺术融入课程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剪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剪纸的制作方法;通过分步骤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例如,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宝凤,就是从一名小学美术老师转型为剪纸艺术家的。她潜心研究创作剪纸艺术30多年,作品融合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古典艺术与装饰艺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为一体,将剪纸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剪纸艺术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雕花剪纸)传承人白丽玲,就将AI技术与传统剪纸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她表示:“近几年,相关部门经常派我们去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学习,最近一次在上海学习了使用AI技术来进行立体剪纸作品的设计和制作,目前已经能熟练使用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剪纸艺术在校园的推广,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美术技能,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将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符合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和教师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让剪纸艺术这颗璀璨明珠在校园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