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笔下的安定城楼:一首怀才不遇的悲歌
李商隐笔下的安定城楼:一首怀才不遇的悲歌
公元837年,李商隐因牛党令狐楚之子、宰相令狐绹的延誉而中进士。之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党王茂元幕,娶王茂元女,由此被视为投靠李党,于是在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时遭牛党人士作梗而落选。他回到泾原,登上城楼,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登临抒怀的七律。
《安定城楼》的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创作于公元837年,当时他因牛党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延誉而中进士。之后,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娶王茂元之女,被视为投靠李党。因此,在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时,遭牛党人士作梗而落选。回到泾原后,登上城楼,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七律。
诗中的典故与情感
诗中运用了贾谊、王粲等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得志的情感。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因被权贵排挤而贬谪长沙,后被召回长安,但未能得到重用,最终抑郁而死。王粲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因战乱流离失所,投奔刘表,但未被重用,后投奔曹操,得到重用。
李商隐在诗中以贾谊、王粲自比,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他也借用了“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的典故,讽刺了那些排挤他的牛党人士,表达了对他们的蔑视和愤慨。
古今安定门的对比
古代的安定城楼,即泾州城楼,唐代泾州又称安定郡,是泾原节度使的幕府所在。而现代北京的安定门,为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统四年(1439年)建城楼,瓮城东西约68米,南北约62米。瓮城和闸楼于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1956年拆除箭楼,1969年拆除城楼。
李商隐的生平与情感
李商隐因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延誉而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娶其女,被视为投靠李党,因此在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时遭牛党人士作梗而落选。王茂元并非李党,而是因军功起家的地方节镇,与中央政局的变动无关。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讽刺了那些排挤他的牛党人士。他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时局的忧虑。
结语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不得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这首诗通过贾谊、王粲等典故,展现了李商隐的才华与抱负,同时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而古今安定门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