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倡建:南京博物院历史揭秘
蔡元培倡建:南京博物院历史揭秘
1933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站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望着眼前这片即将开工建设的建筑工地,心中充满了期待。这里,将崛起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
蔡元培的博物馆梦
蔡元培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在他看来,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他积极倡议创建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并亲自兼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经过精心选址,最终确定在南京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作为院址。原计划建设“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但由于时局动荡,仅建成了“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
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
博物院的建筑设计工作交给了著名建筑师徐敬直。他的设计方案在13份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委任为筹备处建筑师。徐敬直最初设计的是清式建筑,但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改为仿辽代宫殿式建筑,这种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实用功能。
1936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同年11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建筑工程奠基典礼,蔡元培先生亲自主持了这一仪式。然而,仅仅一年后,由于时局变化,工程被迫停工,只完成了75%的建设进度。
尽管如此,博物院的藏品征集工作并未停止。通过收购、拨交、发掘等方式,集中了约二三十万件全国一流的珍品,其中包括《历代帝后像》、《唐人明皇幸蜀图》等稀世国宝。
历经沧桑的百年老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院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初属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隶属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仍名南京博物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博物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经过二期改扩建工程,博物院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新格局,包括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和民国馆。总建筑面积达到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
文化传承的重镇
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涵盖了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各类文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均为国宝级文物。
博物院始终坚持“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每年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
学术研究的高地
南京博物院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大批著名文化学者在这里开展历史遗迹、民族服饰、手工业、语言和文字、动植物的调查和研究,为中国民族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在考古调查与发掘方面,南京博物院专家主持或参与了四川彭山崖墓、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甘肃宁定阳洼湾齐家墓地等重要考古项目。近年来,博物院在江苏境内主持的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1933年蔡元培先生倡建至今,南京博物院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它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开创者,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如今的南京博物院,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向世人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