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应该如何拥抱变化
AI驱动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应该如何拥抱变化
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于7月16日至1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主题为“新智能·新学习·新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DLC中国深度学习中心、青岛海尔学校承办,青岛市教育学会协办。与会专家围绕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他强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青岛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认为,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对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深刻重塑。他提出,学校教育要主动拥抱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教育应当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表示,当下社会需要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也应该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是观念和机制的转变。如今的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师资的培训和发展是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同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要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评价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蒲戈光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技术陷阱,大可不必担心。“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社会活动的场所,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只要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它一定会为教育服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认为,新的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工智能带来了新技术、新工具、新能力,也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人机矛盾是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人机竞争。
在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看来,当前技术的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以知识讲解为核心的教学会越来越多地被技术所替代。他认为,未来教师不应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联结世界的“大先生”。
“未来教育实验室”在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启动
7月16日下午,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海尔学校、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一同发起的“未来教育实验室”在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启动。该项目旨在融合各界力量,共同分析未来教育的趋势及应对策略,推动未来教育变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