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易帜:张学良的艰难抉择与历史意义
东北易帜:张学良的艰难抉择与历史意义
1928年12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东北易帜。这一天,统治东北地区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宣布,将东北地区的旗帜从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改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
历史背景
东北易帜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试图铲除各地军阀政权,实现中国南北统一。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因北伐军内部分裂,于徐州宣布下野,直至1928年4月重新掌权,发起第二次北伐战争,并于临近5月底时进军北京。身处北京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瓦解,张作霖不顾日本死守燕、冀的要求,放弃北京、撤回东北。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关东军暗杀,这一事件成为东北易帜的直接导火索。
张作霖死后,东北仍为奉系政权,并且依旧沿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五色旗作为旗帜。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当时正在河北邯郸安排撤退,当天接到奉天督军参议臧式毅通知后,化装假扮军队伙夫,乘坐运兵汽车于6月18日返回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拥护,7月4日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军事领导人,主掌东三省兵权。
决策过程
张学良在父亲遇刺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民政府不断施压,要求东北归顺;另一方面,日本也在暗中干涉,试图控制东北。张学良在这样的夹缝中,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1928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革命军宣告停战,表明不会干涉“重新统一”的任务。同年7月3日,蒋方至北京与奉系的代表会面,商讨和平解决方案。7月8日,张学良派遣吉林省省长王树翰、安国军政府财政部米春霖、前北京卫戍司令邢士廉、军事参谋署徐祖诒作为谈判代表到达天津,提出谈判条件:
- 东三省成立政治分会,张学良任主席,杨宇霆任奉天省主席,张作相任吉林省主席,万福麟任黑龙江省主席,
- 东北军保持原编制,派100名青年前往南京学习国民党党务,
- 保护东北三省任职者生命财产安全。
1928年7月10日,东北代表4人从天津到北平,与蒋介石会面,双方谈判顺利,定于7月24日发表“易帜公告”。日本不满其做法,首相田中义一派遣特使林权助以吊唁张作霖的名义与张学良会面,向他施加压力。8月5日,参加张作霖葬礼时再次施压。8月9日,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张学良担心日本使用极端手段,同国民政府商定后决定暂缓易帜。
具体实施
经过多次谈判和拖延,东北易帜最终在1928年12月29日得以实现。12月中旬,国民政府特使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张群,国民党二届候补中执委吴铁城、北平政治分会主席李石曾、军事委员会委员方本仁到达沈阳,送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东北主要官员的委任状。24日,张学良宣布29日改悬挂国旗,东北三省同时举行。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张学良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四省易帜,通电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奉天来电万火急限即刻到南京蒋主席钧鉴组密现已飭令东北所属于廿九日早七点起改易国旗特请备案并请定该日为国民党统一中国纪念日为盼张学良俭印”。在奉天省府礼堂,张学良主持“易帜典礼”,方本仁监誓。全国统一宣告完成。
历史影响
东北易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中国南北统一,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正式告终。原本割据关外的张学良,自此与蒋介石关系紧密,之后参加中原大战,进兵山海关,支持蒋介石,打败阎锡山、冯玉祥的反蒋联军。张学良也因此役而获得华北的治权,包括北平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部分的征税、驻军,以及人事任命权等行政权力,成为当时仅次于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实权第二号军事人物。
这一事件不仅实现了国内和平,避免了一场大规模军阀混战,也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张学良的这一壮举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