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交易:如何突破经济效益困境?
电力市场化交易:如何突破经济效益困境?
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到5.6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4%。这一数据反映出,电力市场化交易已成为我国电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市场化交易蓬勃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诸多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亟待解决。
市场化交易中的经济效益困境
尽管电力市场化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用户在参与市场化购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惑和不公平待遇。
强制回收收益
在部分电力现货市场设计中,用户侧实时市场每小时偏差电量超出允许偏差范围的电费会被回收。这种做法忽视了企业的正常经营需求,将企业通过中长期合同购买便宜电力后在现货市场出售的正常经营行为视为“套利”,强制回收这部分收益。
无法购买便宜电
各地交易规则对中长期交易签约比例有严格限制,通常要求用电侧年度电力中长期合同签约电量不低于上一年度用电量的80%,全年电力中长期合同签约电量不低于上一年度用电量的90%。这种限制使得用户无法在电价较低时签订合同,错失购买便宜电的机会。
分时损益分摊不合理
在执行分时电价政策过程中,部分非电力现货地区将分时损益由全体工商业用户承担。这种一揽子分摊方式导致参与直接交易的高峰用户实际上补贴了通过代理购电的低谷用户,造成市场不公平。
外送电经济责任缺失
大部分直流通道配套的电源采用“网对网”接线方式,但外送电并未承担送端省份的系统运行费。这种安排忽视了外送电作为送端负荷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影响了省内用户的经济效益。
提升经济效益的策略
面对上述挑战,各市场主体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交易策略,同时借助新技术手段提升决策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发电企业的策略
- 中长期交易策略:通过中长期合约锁定部分电量和收益,降低价格波动风险。新能源发电企业可利用中长期合约提前锁定收益,同时参考现货市场价格信号优化合约签订。
- 现货交易策略:现货交易的本质是偏差结算,发电企业需要根据日前和实时市场的需求预测,优化发电出力和报价。新能源发电企业可通过精细化的日前和实时出力预测,提高报价准确性。
售电公司的策略
- 多元化采购策略: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发电企业签订合约,降低采购成本。例如,结合水电、新能源和火电的特性,制定多元化的采购策略。
- 风险管理策略:通过中长期合约锁定部分电量,降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可利用电力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价格风险。
电力用户的策略
- 需求侧响应策略:根据现货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用电时间和用电量,实现移峰填谷。通过分时电价引导用户在低电价时段用电,提高用电经济性。
- 用能优化策略:通过优化用能曲线,实现跨时段的能量转移,降低用电成本。利用储能设备平滑新能源出力,抑制功率波动,进一步优化用能策略。
AI技术的应用前景
AI技术在电力市场交易中的应用正日益广泛,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新的可能。
- 数据分析与预测:AI技术擅长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能够通过历史交易数据、气象数据和负荷预测数据,精准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和市场价格波动。
- 自动化交易与智能决策:AI技术可以实现交易的自动化执行,减少人为错误,提高交易效率。例如,国能日新推出的新能源电力交易全托管解决方案,通过自研电力交易平台的智能工具,实现数据采集、交易申报和复盘分析的自动化。
- 风险管理:AI模型能够实时分析市场波动和风险水平,为市场主体提供风险管理建议。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识别潜在的市场风险,并帮助市场主体优化交易策略。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智能化交易系统的普及:AI技术将在电力市场交易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智能化交易系统将成为市场主体的标配。
- 多能互补与市场协同:AI技术将助力实现多能互补和市场协同,通过优化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出力耦合,提升整体市场效益。
- 政策支持与监管优化: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同时,加强对AI交易系统的监管,确保市场公平性和透明度。
电力市场化交易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科学的交易策略和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AI技术的深入应用,电力市场化交易将为各市场主体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