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海参产业如何带动地方经济?
福建霞浦:海参产业如何带动地方经济?
2024年,福建霞浦县海参产量约10.2万吨,占全国逾三成的市场份额,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成为该县首个单品规模超百亿的养殖品种。这一成绩背后,是霞浦县20年来深耕海参产业的不懈努力。
从无到有:霞浦海参产业的崛起之路
2003年,霞浦渔民从辽宁等地购进北方海参苗,尝试南方海参养殖。经过半年多养殖,海参平均成活率达到86%,一举打破南方不能养殖海参的历史。此后,霞浦海参产业迅速发展,2023年全国海参年产量达26.90万吨,其中霞浦县产量约10.2万吨,占全国逾三成的市场份额。
产业带动:海参养殖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海参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霞浦海参产业已带动5万多人就业致富。2024年,霞浦成功举办中国·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12家金融机构计划针对海参产业投放贷款72.1亿元,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海参养殖转型升级
为解决海参苗种长期依赖北方引进的问题,霞浦县依托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力量,于2022年启动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2024年11月,首批本土海参苗陆续出苗、下苗,成功填补中国南方地区仿刺参育种和育苗的空白。同时,霞浦县还创新推出“鲍参混养”模式,通过在鲍鱼养殖笼内混养海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综合养殖效益。
可持续发展:推进海域生态环境治理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霞浦县实施“清海”行动,推进海上养殖“减量”,鼓励支持养殖产业由内湾向外湾、浅海向深海发展。截至2024年12月19日,霞浦县共清退迁移232413口网箱、519.03公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时,计划在东冲河石澳与赤澳之间海域打造30口大网箱,引导养殖户进行大黄鱼、海参或海胆养殖,努力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霞浦海参产业正朝着更加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预计到2025年,霞浦县将扩建海参育苗场至1万多平方米,预计育出500万头海参苗,逐步实现“南参南养”的新模式。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霞浦海参产业必将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