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解放75周年: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
郑州解放75周年: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这座中原重镇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在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发起了一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郑州战役。
战役背景与战略部署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这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紧接着,华东野战军于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面对解放军的连续攻势,国民党军被迫调整部署,将郑州的孙元良兵团东调徐州。
这一变化为解放郑州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出指示,要求中原野战军迅速部署攻击郑州,以牵制东进的孙元良兵团。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第一副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邓小平迅速制定作战计划,决定集中第一、三、四、九纵队及邻近军区部队,由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配合,发起郑州战役。
关键战斗与战术运用
10月18日,中原野战军正式发布郑州作战的基本命令。根据部署,陈锡联指挥的第一、三纵队为东兵团,从郑州城南至东北方向实施突击;陈赓指挥的第四、九纵队为西兵团,从郑州城西南至正北方向实施突击。同时,豫西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负责阻击新乡南援之敌,豫皖苏军区部队则在开封地区阻击可能的援军。
各路攻城部队按照预定计划迅速行动。10月19日,第四纵队进至郑州城南的郭店地区。21日晚,北支队进至郑州以北的双河桥一线,第一纵队进至城东北侧,第三纵队进至城东南的十里堡地区。22日拂晓,第九纵队主力进至城西北和郑州以西的须水镇地区,豫皖苏第五军分区部队占领了中牟县城。至此,郑州守敌已被我军四面包围。
郑州守敌约1万余人,包括国民党第十二绥靖区司令部、四十军军部一部、九十九军留守处一部等部队,分散部署在郑州老城及周边地区。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守敌在发现中野主力逼近后,于10月22日6时开始弃城北逃。
我军早已预料到敌军可能的逃跑路线,提前调整部署。北逃之敌先头部队进至薛岗时,遭到我北支队的顽强阻击。敌军企图从古荥镇和邙山方向突破,但在我军的猛烈反击下,无法前进。战斗异常激烈,我坚守部队连续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胜利意义与历史影响
郑州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其解放为后续的淮海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全歼郑州守敌1万余人,缴获大量物资,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更重要的是,郑州解放后,我军在中原地区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为解放整个中原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75年后的今天,郑州已经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的核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缅怀那些为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