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从传统名药到现代医学应用
牛黄:从传统名药到现代医学应用
牛黄,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其药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本文将从牛黄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天然与人工牛黄的差异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牛黄的药用价值
牛黄,主要来源于牛科动物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在传统医学中,牛黄被视为“芳香开窍药”和“清热解毒药”的代表,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牛黄的多重药理作用。例如,安宫牛黄丸在脑卒中治疗中表现出显著效果。研究显示,安宫牛黄丸具有抗炎、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并减轻其损伤及损伤后所引起的脑水肿等作用。对于脑卒中属“痰热内盛证”的急性期患者,安宫牛黄丸能帮助这部分人群赢得抢救时间。
临床应用现状
牛黄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急救和抗病毒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急救用药
安宫牛黄丸是牛黄在临床中最著名的应用之一。它由牛黄、犀角、黄连、朱砂、珍珠、雄黄、郁金等12味中药组成,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效果确实不错,对脑卒中属“痰热内盛证”的急性期患者有救助作用,能帮这部分人群赢得抢救时间,故被列入“温病三宝”之一。
但安宫牛黄丸属于急救用药,不是预防用药,更不是随便服用的养生保健品。安宫牛黄丸有效性的发挥是以符合明确的适应证为前提的,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作为“温病三宝”之一,其适用于脑卒中属“痰热内盛证”者!
此类人群发病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烦躁嗜睡、面赤痰多、舌红苔黄等热证表现。记住是“里有热”,忌用于“寒闭证”和“脱证”!
具体来讲,如果患者出现面色发青或苍白、嘴唇发乌、四肢发凉、舌苔白腻,明显属于“寒闭证”的表现,不适合使用安宫牛黄丸;如果患者出现“脱证”的表现,如双眼微睁、口唇微张、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也不适合使用安宫牛黄丸。
当然,如果对症,不一定要等到患者昏迷了才服用安宫牛黄丸。一般患者出现先兆症状,也可以提前服用安宫牛黄丸,这样的患者往往平素血压就高、体质偏热、脾气大、口气重、口干苦、大便干、小便黄!
如果是面白神怯、容易怕冷畏寒、大便易溏的患者,则多为虚、为寒,即使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安宫牛黄丸也是禁忌使用的。这种虚证、寒证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所以要辨清体质和发病特点,不能“孟浪行事”。
抗病毒治疗
牛黄清感胶囊在抗病毒治疗中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证实,牛黄清感胶囊溶液具有体外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与病毒共孵育2小时后,可使病毒滴度下降36.3%。此外,它还能抑制新冠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实验组病毒滴度比对照组降低了45.5%-52.2%。
牛黄清感胶囊由金银花、连翘、黄芩、人工牛黄、珍珠母等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该药在2009年就已证实对多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治疗指数高达53。2020年,该药被列入《黑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第三版)》,并在2021年被纳入黑龙江省《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推荐用药。
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的差异
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在来源、功效和价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天然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十分稀有,功效显著,具有清心解毒、息风止痉、开窍豁痰、息风定惊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惊厥抽搐、咽喉肿痛、口生疮、痈肿疔疮等症。
人工牛黄则是分析牛黄的化学成分后,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固醇、胆红素、微量元素等加工而成。市场上有些假冒伪劣的人工牛黄,部分甚至不含任何胆酸,只利用其他化学合成物及染色,冒充牛黄。因此,购买时更要小心选择,拣选含天然牛黄,并且具口碑的品牌为佳。
在价格方面,天然牛黄的价格已飙升至165万元/千克,远超黄金价格。而人工牛黄的价格则相对较低,这导致天然牛黄在临床和制药上一直供不应求。
使用注意事项
牛黄虽好,但并非万能药,使用时需遵医嘱,辨证施治。
以安宫牛黄丸为例,它属于寒凉药物,主要适用于“热闭神昏”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手脚冰冷、脸色苍白等“寒闭神昏”症状,则不宜使用。此外,孕妇应慎用牛黄,且非实热证患者不宜使用。其具体用量需根据医嘱确定,以确保安全有效。
牛黄的珍贵性毋庸置疑,但其使用需谨慎。在现代医学中,牛黄更多地被用作急救用药和特定疾病的治疗,而非日常保健。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牛黄的作用,既不盲目神化,也不随意贬低,让这一传统名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