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药中的双胞胎:竹叶、淡竹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药中的双胞胎:竹叶、淡竹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30/10/45557831_1140785148.shtml

竹叶和淡竹叶是中药中一对容易混淆的“双胞胎”。它们名称相似、外观相近、功效类似,但在植物学特征、药性和临床应用上却存在细微而重要的差别。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这对中药“双胞胎”的异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药材。


图为竹叶、淡竹叶的植株,二者在外观上大相径庭,前者高大挺拔,后者低矮匍匐。

植物学特征差异

竹叶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等的叶片,而淡竹叶则为禾本科禾亚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的茎叶。从植物学分类来看,两者分属不同的亚科。

竹亚科植物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要求土壤含水量高,又能疏水,对温度、湿度要求高。而禾亚科植物多分布于温带、寒带,适应性强,常常作为粮食作物,如小麦。

从外观上看,竹亚科植物的秆一般为木质,外观类似灌木或乔木,体型高大挺拔,可高达5-10米。而禾亚科植物的秆通常为草质,体型矮小,一般在40-80厘米。

药性与功效

竹叶药性辛凉,能清心、除烦、利尿、止渴。淡竹叶药性甘淡而寒,能清热、除烦、利尿。两者虽然功效相似,但竹叶偏于走中上焦,归心、肺、胃经,而淡竹叶偏于走中下焦,归心、小肠经。

竹叶性平或凉、味苦辛,强于宁心、生津、和胃,恢复心、肺、胃的功能。淡竹叶性寒,味甘淡,淡渗利湿显著,强于清热、通淋、利水,常用于热淋(现泌尿系感染)。

历史沿革与名称混淆

竹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而淡竹叶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从《神农本草经》至《名医别录》问世之前,药用竹叶并未细分。从南北朝后竹叶才开始分类,但无论堇竹、苦竹、淡竹、甘竹所产的竹叶,或有称为“淡竹”者,都泛指来自竹亚科的“竹叶”。

现代药典所载的“淡竹叶”首见于明代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详细记录其外形功效,并分别收载于“木部”和“草部”,与现代植物学分类的竹亚科、禾亚科几乎完全吻合。

临床应用区别

竹叶性平或凉、味苦辛,偏走中上焦,强于宁心、生津、和胃,恢复心、肺、胃的功能,因味苦入心,性凉生津,常用于心阴不足导致的心烦和小儿夜惊;因性辛凉,常用于肺热咳嗽;并因生津平补而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伤津之证。

淡竹叶性寒,味甘淡,淡渗利湿显著而偏于走中下焦,强于清热、通淋、利水,专引心火从小便排出,恢复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用治诸淋证,因性寒用于实热证,如心火内盛导致的实热证如口疮、心火下移小肠导致的尿赤尿痛,如导赤散。

正因其性寒、下行、通利性强,淡竹叶还有催产、滑胎的功效,孕妇慎用。相较于生津和胃补虚功效的竹叶,一补一泻,这应该是长相酷似,功效相近的“竹叶”、”淡竹叶“的根本区别,此种作用在二者的根中体现更为明显。

结语

竹叶和淡竹叶虽然名称相似、功效相近,但它们在植物学特征、药性和临床应用上存在细微而重要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谨慎选择使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