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礼堂与文化广场:贺龙主政西南时期的经典之作
重庆人民礼堂与文化广场:贺龙主政西南时期的经典之作
重庆人民礼堂和劳动人民文化广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主持建设的重要公共设施。这两座建筑不仅是重庆的城市地标,更是重庆人民精神的象征。
人民礼堂:中西合璧的建筑杰作
重庆人民礼堂位于渝中区人民路173号,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由张家德主持设计,1954年4月竣工。整座建筑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余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主政西南时主持修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自建成起始终是重庆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性建筑,也是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该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
大礼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外观采用大屋顶民族形式,仿明清宫殿建筑,以中心礼堂为中轴线对称,主体参照北京天坛及天安门形式。装修和色彩体现传统特色,油漆彩画,雕梁画栋。内部空间呈圆形穹顶,高敞雄阔,自然采光通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华丽民族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景观价值。
文化广场:市民的精神家园
劳动人民文化广场位于人民礼堂前方,总面积4.2万平方米,是重庆重要的市政、文化、休闲广场。广场于1997年重庆直辖后修建,当时为了顺应民心,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拆除人民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的重大决定,企业、市民自发组织踊跃捐款,仅用一百天时间广场就建成了,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人民广场”。
广场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外广场开阔大气,内广场花树繁盛。内广场中心两侧,各有数棵枝繁叶茂颇有资历的老黄葛树(或称黄桷树),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巨大伞形的树冠如华盖般撑开,炎炎夏日,为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撑起一片阴凉,真正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所以,自广场建起之后,这里就成为最受周边市民喜爱的休闲健身、消夏纳凉、邻里交流的场所。
人民广场从早到晚,这里都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浓浓的生活气息:清晨,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站在广场上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午后,老人们来此与老友相会,喝茶聊天,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傍晚时分,当您从广场路过的时候,或许还会听到动人的歌声,那是老年合唱团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在忘情地排练节目;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民广场徐徐拉开帷幕,一天中最为精彩最为热闹的大戏即将上演,每一个来到广场的人都将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在修建人民广场的时候,建造了音乐喷泉,每晚定时播放优美的乐曲,市民来此观赏喷泉之时,听到这些节奏感极强的乐曲,好多市民都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久而久之,受欢快氛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随着统一音乐翩翩起舞的行列,数千人同时起舞的壮观场面曾经令到访的外国朋友大感有趣和惊讶,当时有不少外国朋友专门来此拍照,尤其是外国老年朋友,对中国老人晚年能有如此欢乐健康幸福的“夜生活”表示深深的羡慕。
历史见证与时代新篇
重庆人民礼堂和劳动人民文化广场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历程。礼堂自建成以来,接待了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见证了多位外国元首的到访。它不仅是重庆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重庆人民的精神家园。
如今,这两座建筑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礼堂仍是重庆重要的会议和演出场所,而文化广场则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空间。随着重庆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这一区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渝中区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正在实施,将对周边环境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这一区域的公共服务功能。
重庆人民礼堂和劳动人民文化广场,作为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留给重庆人民的宝贵遗产,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承载着重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