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嬗变,看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时代价值倾向
从雅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嬗变,看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时代价值倾向
关羽,中国古代社会的传世英雄,其崇高的形象已流传上千年,深植于民间和庙堂。一提起“忠义”,红脸美髯公关羽的英勇形象自然浮现。这令关羽与“忠义”紧密相连,成为雅文学、俗文学中的焦点。从诗歌到传记,雅文学通过纪实和想象两大形式,勾画了关羽丰富的人生轨迹。在小说和戏剧等俗文学中,则更多地对关羽进行神化,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对人物塑造的时代价值倾向。
宋元时期:雅文学中的真实与全面
在宋元时期,雅文学强调关羽的“忠君爱国”,传记中详细描绘了他的人物性格,诗歌中将其形象具象化,体现了“读史兴怀”的时代特征。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羽的描述是最为真实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这反映了历史上关羽的确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然而,《三国志》也提到关羽的“亡命奔琢郡”,展示了他曲折的命运。黄大年在《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中也有坚守爱国精神的情节,可见爱国情怀在各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
在宋元时期的传记中,关羽的形象得以完整表现。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既肯定其战功,又指出其刚愎自矜和战败的一面。这种真实而全面的描述使得关羽在雅文学中具备了丰富的人物性格。传记以其详实的记载成为了人们了解关羽的重要途径,同时展示了当时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
与此同时,雅文学中的诗歌也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关羽的赞美。岑参的“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将关羽与汉代将领相提并论,展示了关羽在当时的英雄地位。诗歌的艺术性质使得关羽的形象更加具体化,通过史诗般的叙述,人们更能深入了解关羽的忠义英勇之魂。
明清时期:俗文学中的神化与崇拜
明清时期的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逐渐神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小说和戏剧的崛起为关羽的形象注入了更多的英雄色彩。《三国志演义》是明初罗贯中改写的小说,通过对关羽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归刘备的故事的艺术渲染,将关羽的形象神化,赋予了他侠义心肠。关羽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具备了忠诚的品质,还有了侠士的气节,成为了明代社会的楷模。
明清时期的戏曲同样对关羽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塑造。戏曲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关羽作为普通人物,如《义勇辞金》和《古城记》;二是将关羽神化,如汪廷讷的《长生记》中的《关公斩妖》。在后者中,关羽与吕洞宾合作斩杀妖魔,成为一位神圣的英雄。这种神化的形象在明清社会得到了官方的追封,将其奉为“关圣帝君”,以弘扬“武德”、“神威”。
这一时期,关羽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和戏曲中神化,同时在官方层面也被推崇为神圣的存在。这既是对关羽英雄品质的尊崇,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塑造关羽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忠诚英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承载者。
雅俗文学中的个性化塑造
雅俗文学中对关羽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淳朴的信仰。在历经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变迁中,关羽的形象多样而丰富。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不仅仅源于他的战功和忠诚,更因为他的仁爱之心。关羽对敌人的宽容和善意,使他成为“克己复礼”的楷模,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得以彰显。
传记和诗歌的结合使得关羽在雅文学中形象更为具体。他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战争场面,更多地呈现出他的人性和情感。这种个性化的描绘使得关羽成为一位立体的英雄,更贴近人心。
在民间,关羽的崇拜也表现为对他仁爱之心的赞颂。《义勇辞金》中的故事反映了关羽在军中的仁德之举,而他夜读《春秋》的情节更是显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认同。这种淳朴的信仰使得关羽成为了不同阶层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总的来说,关羽的英雄形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以丰富而持久的传承。雅俗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和时代展现了关羽的形象,使其既是战争中的英勇将领,又是深受人民崇敬的仁爱楷模。这种个性化的塑造和多样性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英雄的深刻理解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