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吃的上海人,都涌去了3.9分餐厅
最会吃的上海人,都涌去了3.9分餐厅
在上海,3.9分的餐厅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这些餐厅往往隐藏在巷弄旮旯,装修简陋,但味道地道,价格实惠,是上海本地人的心头好。
过去,大家对上海饮食的印象是小资高端,坐在梧桐区吃brunch,主打一个有腔有调。如今受够了欺骗式营销,被网红高分餐厅忽悠瘸了的上海年轻人,开始把“警惕新开高分餐厅”八字箴言烂熟于心,并试图在巷弄旮旯寻找一些老上海蒙尘的明珠。
图源@皓朗爸爸
在连锁店遍地的上海,想要找到符合心意的苍蝇馆子并不容易。但即使是梅雨季,还有不少人顶着高温打着伞,去些又小又破又难找的店。
而这些店共同的品格,是多个小数点就跨入4分网红店,少零点几分则有味道过差的嫌疑。汇聚成3.9分这个数字,历练的是食客和老板双方的素养,构成的是“你慧眼识珠,我心无旁骛”的默契。是它们的存在,让上海偷偷接了地气。
坐标普陀的Lucy每次和闺蜜约在环球港,都发现稍有点口碑的高分餐厅门口都坐满了人,至少要吹半小时冷风才能进门。相比之下3.9分店往往排队人数不多,因为其地理位置要么在不起眼的社区,要么在犄角旮旯的巷子里。
Lucy曾光顾一家3.9分餐厅,门口没排队,但进去等厨师做好却花了整整40分钟。大城市的白领都看重效率,原本不可能为了一道菜等这么久。但这样的餐厅,“锅气足得好像是跟着师傅边炒边吃的”。
新晋沪漂雯雯,经常去问一些老年本地人推荐餐厅,最后发现自己的收藏夹都是3.9分上下。“大约在3.7-4.2这个范围浮动。”
这很难被看作是一种巧合,雯雯觉得,这个分数档的餐厅,大多是些完全不谄媚的老板,“有些是自己以前就做主厨,现在出来自己开店的。”
在上海,3.9分有时甚至是比米其林更有民间指导意义的指标。长宁区某舒芙蕾店,如果有人问能不能打包,只会得到老板的一个白眼。而由于味道实在过硬,顾客在等待了40分钟后,也只会评价一句“性价比太低”。
另一个案例是被誉为上海本帮菜泰斗的某本帮菜馆,据说,掌勺的是国宝级烹饪大师,手艺是浦东新区区级非遗,但人均消费不过90元。
图源@JQKWorld
当你点进他们家的点评,会发现食客人均老饕,“就算有惊艳的菜品,他们也只会给出一个端水级的分数,这是吃过看过之后的云淡风轻。”
甚至有一种颇为阴谋论的猜测是,一部分会吃的顾客在发现自己周围的宝藏馆子后,因为担心网红化,只会偷偷水个不高不低的分,仅作收藏标记。
如今,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探索低分餐厅已经被玩成了消费盲盒。有的店味道超绝,但是苍蝇馆子店如其名,是真的飞很多苍蝇,椅子上的腻子少说有二十年。有的老板因为和熟客过熟,经常会让第一次去的朋友有一种落差感,明明花的一样的钱,为何老是两幅面孔?
更有人,即便听闻老板的脾气臭,但仍要来现场体验一二,就是想看看自己会不会也被骂。
而新晋沪漂雯雯的低分冒险,起因是在互联网大厂高度密集的五角场一带,实在难以找到一家荤素搭配现炒现做的餐厅,于是叛逆选择就近寻找3.9分餐厅。最终捕获一家商场角落,从政云路搬迁至此的40年老餐厅。
餐厅风格比较老派,落座后有茶水,盘子和碗古朴老旧。雯雯发现,这家店的食客大多说的是沪语,谁是外地人一眼明了。
因为不知点什么,老板推荐了虾仁菜泡饭,上菜后,雯雯一阵恍惚,“汤盆和我家用的一模一样。”
跟这顿沪上家常饭相比,雯雯发现自己近期的外卖订单都是大鸡排炸货、贵州脆哨饭、爆辣云南小锅米线、重庆凉拌菜和频繁出现的气泡美式。
对她这样的沪漂来说,能吃到这样一顿家常味,无疑是疲惫生活里的小确幸。
有人说,沪漂对上海美味的开发程度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人习惯被网红包装的流水线食物蒙蔽了味蕾,殊不知真正好吃的东西,靠的不是平台打分,而是真正的口口相传。”
如果说陈晓卿曾总结的“好吃的餐厅,都在3.5-4.0分之间”已经被封为了一条金科玉律。那么3.9分,就是上海人综合考量环境承载力和味蕾享受后,衡量之下的一个微妙选择。
3.9分好餐厅,就像是上海的另一种映照,这里的趣味永远不是按图索骥,而是自由探索。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