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研究揭示: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揭示: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卫平教授团队的一项覆盖全国31省市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逐渐升高,导致非自身免疫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患病率上升。然而,这一变化也伴随着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下降。这一发现揭示了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复杂的关联,为我国持续优化碘盐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U型关系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机体基础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参与脑发育和调节新陈代谢至关重要。然而,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呈现U型关系:过多或过少的碘摄入都会对甲状腺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成人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便秘、体重增加、皮肤变干糙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情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碘缺乏病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严重情况下会压迫人体气管和食管,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
然而,碘摄入过多也会带来问题。过多的碘摄入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多,引发甲状腺毒症。此外,高浓度的碘还会抑制甲状腺滤泡内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可能造成甲减。因此,维持适量的碘摄入对于甲状腺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碘盐政策:从历史到成效
中国曾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患者众多。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碘缺乏病患病率急速下降,并于2000年实现了“消灭”目标,成为全球率先达到这一目标的15个国家之一。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的普遍食盐加碘政策。该政策实施后,全国范围内的地甲病患者数量从3500万锐减至765万。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90%以上的人口摆脱了碘缺乏的危害。
甲状腺疾病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碘缺乏问题得到控制,但甲状腺疾病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根据《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中国甲状腺疾病总体患病率为50.96%。在碘充足地区,甲亢和亚临床甲亢各影响约5%的人口,而在碘缺乏地区,这一比例可高达10%~15%。
甲状腺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不同策略。例如,Grave's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炎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类型。治疗方法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和甲状腺切除术等。选择何种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科学补碘: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每天摄入120μg的碘是适宜的。这一摄入量可以通过食用加碘盐来实现。根据目前浙江省的盐碘浓度2500微克(ug)/100克(g),再按照烹调过程中碘的损耗率约20%推算,大约每日需要摄入6克碘盐。
然而,不同人群对碘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更多的碘。根据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居民应食用加碘食盐以满足每天的碘摄入需求。对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鼓励食用碘含量较高的孕妇用盐,或者多摄入一些海产品,包括海带、紫菜等。
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是否需要补碘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例如,甲亢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碘的摄入,目前推荐食用无碘盐。存在甲状腺结节的人群是否需要补碘呢?这要看甲状腺结节的产生是否与碘摄入量有关。例如,缺碘严重引起甲状腺增生时,也会导致甲状腺结节的产生,这种情况下补碘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严重时也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案。所以存在甲状腺结节的人群需要前往医院就医,具体分析结节与碘摄入的关系。目前,并没有发现补碘与甲状腺癌之间有直接关系。
结语
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发现不仅为我国碘盐政策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公众提供了更精准的健康指导。在享受碘盐政策带来的健康红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碘摄入量,以维护甲状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