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文会博物院到“全息动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创新之路
从亚洲文会博物院到“全息动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创新之路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全息动物园”沉浸式体验项目,自2024年2月24日启动以来,短短三个月内已接待超过三万名观众,成为沪上亲子游和科普教育的新热点。这个采用前沿全息技术的展览,不仅让博物馆内的标本“活”了起来,更开启了文旅元宇宙的新篇章。
从亚洲文会博物院到现代科技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74年成立的亚洲文会博物院。这家由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创建的博物院,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迎来了鼎盛发展时期,成为远东地区生物标本和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其丰富的馆藏为后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化转型:新馆的创新与突破
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迁入位于静安区北京西路510号的新馆。新馆以独特的鹦鹉螺造型设计,不仅在外观上引人注目,更在内部展陈方式上实现了突破。馆内采用主题制策展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展示生命演化历程,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直观感受物种随环境变化而演变的过程。
新馆还注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通过AR技术让古生物“复活”,利用超清影像和经典绘画再现自然场景,开发科普游戏和虚拟游览平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时空限制,扩大了教育影响力。
“全息动物园”:科技与教育的完美融合
“全息动物园”项目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的一次重要创新。该项目采用行业领先的全息投影技术,通过三大版块——“全息剧场”“全息长廊”“全息栅栏”,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远古世界。
在“全息剧场”,原本静态的标本变得栩栩如生,仿佛从展柜中走了出来。19米长的“全息长廊”则让观众化身时空旅行者,近距离观察霸王龙的咆哮、翼龙的掠影和迷惑龙的破壳而出。而“全息栅栏”更是别出心裁,通过地下30米的视角,让观众观察到各种恐龙和昆虫的生活场景,甚至能感受到翼龙从头顶飞过的震撼。
这一创新项目不仅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还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它曾与苹果VisionPro共同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2023最佳发明”榜单,被泰伯网授予“年度最具创新力产品”奖项,并荣登大众点评亲子活动好评榜榜首。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科普教育
“全息动物园”的成功,展现了科技与教育结合的巨大潜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已成为发展趋势。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这样的创新项目,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教育展示方式,更为整个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正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全息动物园”项目统筹周明所说,这既是一次自然科学、数字科技与数字艺术的深度碰撞,也是一种全新的科普教育形式。它让古老的标本焕发新生,让传统的展品“活”了起来,使古老生物穿越时空,以生动逼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古生物,深刻感受远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1874年的亚洲文会博物院到今天的“全息动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展示自然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融合科技、教育和艺术的创新空间,为公众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