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行动助力:福利院健康教育新动向
教育部行动助力:福利院健康教育新动向
2023年,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全覆盖,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这一政策的出台,为福利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福利院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政策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小学、初中学段每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活动时间不得低于6课时;普通高中学段每学期不得低于8课时;中职学校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36课时。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成长各环节,《行动计划》提出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成四个“至少一次”。即要求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和专题活动,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每学期面向家长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辅导员每学期对重点关注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
创新实践,各地福利院积极探索
在政策引领下,各地福利院纷纷行动起来,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阳光心桥”突击队与阳江市社会福利院合作,通过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价值,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心理游戏、艺术疗法、团体辅导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梅州市儿童福利院则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定期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互动游戏、心理测评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处理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蚌埠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与高校合作,开展团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1月15日,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组织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赴福利院开展实践教学。本轮实践课面向福利院照护者和儿童,包括个人成长团体、健康关系团体、社会能力团体、心理治疗团体等4个教学模块。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福利院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也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实践平台。
未来展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速
2025年,我国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将呈现五大趋势,其中就包括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建立健全家校社政协同合作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 建立校医联动机制,推动8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 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 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 累计创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区3个
- 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县(市、区)20个
- 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基地30个
-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30个
-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300所
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福利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福利院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在教育部专项行动计划的引领下,各地福利院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健康心灵的桥梁。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利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