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秋佳节:从张九龄到苏轼,明月在诗词中的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秋佳节:从张九龄到苏轼,明月在诗词中的变迁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5205913_120783251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7A012JF00
3.
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7b9c8ec1d1394b409d0b0dce19423d1f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6A0A06H00
5.
https://m.gushiwen.cn/GuShiWen_67d390c336.aspx
6.
https://www.lingceed.com/blog/ib-chinese-a-shui-diao-ge-tou-ming-yue-ji-shi-you-zuo-pin-zhu-ti-fen-xi
7.
https://www.qidian.com/ask/qqbjdclskfoos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BB%B4
9.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7cc200edc65e.aspx
10.
https://www.ln.edu.hk/chs/cleac/resources/langduzhefrontpage/mr-yaoxishuang_thereader/ch-sh-qi-yue-zh-ng
11.
https://www.showapi.com/news/article/6699be5f4ddd79f11a00a2a5
12.
https://anyflip.com/sckew/gngd/basic/51-10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道出了中国人对明月最深沉的思念。从盛唐到北宋,从张九龄到苏轼,明月在诗词中的意象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位诗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笔下不同的月色。

01

张九龄的明月:思乡怀人的深情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被贬荆州长史期间。诗中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全诗最著名的两句。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诗人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自己一同仰望同一轮明月。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体现了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灭烛”、“披衣”、“露滋”等细节描写,刻画了诗人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的相思之情。明月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02

苏轼的明月: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著称,善于在作品中融入人生哲理的思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值苏轼因政治风波被贬官密州之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开篇即展现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仅是在询问明月,更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展现了苏轼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最为人称道的名句。它超越了个人的离愁别绪,上升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苏轼在中秋之夜,虽不能与亲人团聚,却将这份思念化作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长久,共享明月之美。这种博大的情怀令人动容。

03

从思乡到哲理:明月意象的变迁

从张九龄到苏轼,明月意象在诗词中的内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文化思潮的演变。

唐代诗人笔下的明月,更多地被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直接而真挚,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宋代诗人则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明月更多的哲理内涵。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对比,揭示了人生与自然的共通之处——变化无常。这种思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

这种变迁背后,反映了唐宋时期文化思潮的演变。唐代文化以开放、包容著称,诗人们更多关注现实人生和自然美景。宋代文化则更注重内省和哲理思考,诗人们开始在作品中探讨更深层次的人生问题。

苏轼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词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月色,更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典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不仅是苏轼对明月的追问,更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从张九龄到苏轼,明月在诗词中的意象完成了从单纯的情感寄托到融入人生哲理的转变,展现了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中秋佳节,当我们再次仰望那轮明月时,不妨思考一下:在那皎洁的月光中,究竟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情感与思考?或许,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