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 | 每期一姓——翟姓
洪洞大槐树 | 每期一姓——翟姓
翟姓源于黄帝,始祖为翟伯,是我国当代第一百零八姓。明朝时期,翟姓移民主要来自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后裔已遍布全国各地。本文将详细介绍翟姓的姓源、郡望、堂号、名人、家谱、字辈、迁徙和当代分布情况。
姓源
翟姓的姓源主要有两个:
源自隗姓:据《姓苑》《国语》《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春秋时,隗姓狄人部落活动于齐、鲁、卫、宋等国之间,建有翟国。后来晋国大举进攻,灭掉翟国人,翟人多融合于晋人,翟姓就是狄人的后裔。
源自祁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之后有居于翟地者,建立翟国,世代居于中国北方。其后裔子孙,遂以居住地为姓,亦称翟姓。
郡望
翟姓的主要郡望有南阳郡。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
堂号
翟氏的主要堂号有传诗堂。传诗堂 :汉朝翟辅,四世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拜尚书。安帝崇任外戚,辅力谏。宠臣虽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受皇帝宠信的外戚都怕他)。
堂联
翟姓的堂联有:姓启翟国;望出南阳。兄弟双名将(翟兴、翟进);父子两画家(翟大坤及其子继昌)。游学成名,上蔡通明相业(翟方进);归根食力,寻阳世代隐沦(翟汤)。家在云衢外;涛来江水中(翟大坤自题联)。兰亭书逸致;京兆笔摹神(翟曹娥自题联)。高行素传(翟汤);鸿才足尚(翟酺)。封侯可证骨相(翟方进);署门以示交情(翟公)。
名人
九九版《辞海》收录翟氏 3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翟氏 49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 54 例,翟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战国时魏国有翟璜;西汉丞相翟方进,弘农太守翟义;隋末瓦岗军领袖翟让;宋代副宰相翟汝文;明代医学家翟良,又有兵部尚书翟鹏;清代画家翟太坤。
家谱
翟姓的家谱有:《河北抚宁骊城翟氏世谱三卷》(河北抚宁县下庄乡上庄村缺卷 2);《江苏泗阳翟氏重修族谱□□卷》(江苏泰州市图存一卷);《浙江常山翟氏宗谱九卷》(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永旺村);《安徽泾县泾川水东翟氏宗谱四卷》(北图);《山东淄博翟氏四支世谱》(山东淄博市图);《山东昌邑翟氏宗谱一卷》(山东昌邑县石埠镇东村);《山东掖县东莱翟氏家乘不分卷》(广东中山图);《湖北浠水翟氏宗谱□□卷》(湖北浠水县博(存卷首之 8、卷 1、8 之上、9、卷末))《广东宝安翟氏族谱续编五十三卷》(广东中山图);《翟氏宗谱四卷》(吉林大学)。
字辈
山东淄川西河翟氏各支字辈谱为:三支:“孔陶滋敬慕,淑善会明良,心传本孝友,福德庆吉祥”。四支:“钦承先业,丕绪纯修,近守贻训,远启方猷。懿德维继,家世显谋”。五支:“勤以作所,慎乃肇基,宏谟允树,家法惟持。宗志畅懋,尚承容礼,世执传玺,同贵长”。七支:“万祥建云瑞,富裕荣华要,顺利元亨通,文武继儒生,乾坤震巽中,光明恒星辰,雷雨山川清”。八支:“延(宝)克修厚德,丕振家声立谟远”。九支:“殿汝本焕培铭清树煦”。
迁徙
洪洞大槐树移民滕县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级索镇翟庄村 ;新安翟氏一支始祖讳宗南,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韦庄村;新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亭则头官村、梨园村 ;新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大田庄村;新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马官村;濮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瓦岗寨村、徐镇翟忠陵、庆祖镇翟寨;濮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翟寨村;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南湖 ;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讳大老,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老鹳窝迁居清丰县巩义乡南山岗(翟堤口),至三世祖讳宽迁濮阳县西北白仓村;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讳执中,字帝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濮阳县西白仓;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渠村乡南湖、翟家庄;通许翟氏一支始祖讳来洪,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杞县,始祖因来自洪洞,故称来洪公,示不忘也,子孙分布通许、开封县陈留镇、睢县等地;清丰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双庙;舞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舞阳县章化 ;河间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河间县石槽乡,兄弟三人为不分居异地,改姓“回、翟、常”,故有回、翟、常为一家;静海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居静海县西翟庄村;凉城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凉城县东十号;平阴翟氏一支始祖讳升,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平阴县平阴镇翟庄村;大城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文镇翟轴北村;清丰翟氏另一支始祖讳大老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城东北四十五里南山岗堤口(后为翟家堤口,现演为翟家)。现后嗣散居于翟湾、翟家、西白仓、观城、翟庄、南秦庄、西阳町、樊庄、前朱庙、十王庙、龙王庙、仙庄、双井、前夏沟、黄堂、韩庄等地。
阳谷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阳谷翟庄;阳谷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问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阳谷翟庄;东昌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翟楼;鲁河镇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鲁河镇翟;八公桥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八公桥镇翟寨;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南湖;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家庄;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寨;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忠陵;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家;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大翟弯。
德州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齐河县翟庄;德州翟氏一支始祖讳仲于明景泰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齐河县翟寺;德州翟氏一支始祖于清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临邑县翟家;德州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夏津县翟庄;枣庄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时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山东省枣庄滕州翟庄;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鱼台东大翟;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鱼台西大翟 ;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傅庄;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翟庙;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金乡翟庄;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嘉靖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梁山县翟庄;亭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寒亭区西利渔 ;高青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高青县黄庄。
先秦时,翟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一带。进入秦汉以后,由于北部隗姓翟人的加入,翟姓发展很快,北进入东北,南已经驻足江苏、安徽。
进入唐、宋时期,翟姓过长江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湘浙赣地区,到明、清时各地都有翟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 翟姓大约有10万人, 大约占了全国人口 的0.13%, 排 在 第一百一十二位。当时河南为翟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翟姓总人口的 18%。翟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了翟姓总人口的 65%。其次分布于安徽、陕西、河北、湖北。全国形成了以豫鲁为中心向东、南、北三方向散射的翟姓分布区。
明朝时期,翟姓不足 1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1%,排在第一百四十五位。山东为翟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翟姓总人口的 35%。全国翟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南、山西、河北,此五省大约占全国翟姓总人口的 82%。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浙江、湖南。翟姓人口主要向东方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以山东为中心的向外分布格局。
分布
当代翟姓的人口已有 140 万,为全国第一百二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0.11%。自宋朝至今 1000 年中翟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翟姓的第一大省为山东,大约占全国翟姓人口的 20%。全国翟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集中了翟姓人口的 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陕西、吉林,这四省又集中了翟姓人口的 24%。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的向外递减的翟姓分布带。
在鲁豫晋、京津、冀辽、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南部、皖苏北部、湖北北段、陕西东部、云南西南,翟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 0.2% 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 0.8% 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61% 的翟姓人群。在皖苏南部、上海、浙江北端、江西北部、湖北大部、湘渝北段、广东中部、贵州西端、云南中部、新疆西北、陕西西南、宁夏东部、甘肃东端和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吉林西端、黑龙江大部,翟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 0.1%—0.2% 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23% 的翟姓人群。
洪洞县分布
大槐树镇:梗壁社区居民委员会、南周壁、南辛堡、西池社区居民委员会、秦壁
赵城镇:南街
广胜寺镇:马头、曹生、南秦、南郇
万安镇:万三、西桥庄、石家庄、下辛府
苏堡镇:西尹壁、董家垣、后山头、蜀村、古县、董寺
曲亭镇:董庄
堤村乡:安定堡、李村、平垣、上张端、好义、许村
龙马乡:西龙马、景村、赤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