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团队揭秘椎间盘“真空征”:从诊断到治疗的最新进展
郑刚团队揭秘椎间盘“真空征”:从诊断到治疗的最新进展
椎间盘“真空征”是一种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椎间盘内出现气体影或透亮区。这种现象虽然早在1937年就被Magnusson首次描述,但其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案一直备受关注。近期,郑刚及其团队在《脊柱外科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病症的更多细节。
什么是椎间盘真空征?
椎间盘真空征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重要标志,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据统计,正常成年人群中1%~3%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到椎间盘真空征,而在50岁以上腰腿痛患者中的检出率更是高达20%。
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椎间盘真空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椎间盘负压:随着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髓核组织脱水形成低压空腔,周围组织中的气体进入空腔形成真空征。
终板退化:钙化的终板阻碍营养转运,导致代谢失衡和稳定性下降,裂隙形成后气体积聚。
脊柱不稳定:异常运动引发的摇摆效应可能促使气体聚集。
气体扩散:前纵韧带、椎体终板等损伤可使气体扩散至椎间盘内。
椎体骨折:非创伤性骨折引起的塌陷改变椎间盘负荷分布,诱发真空征。
临床表现
椎间盘真空征可改变椎间盘的应力负荷,导致轴向不稳,加速退行性变,引起椎间盘源性腰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坐骨神经痛或严重的腰腿痛。
诊断与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椎间盘真空征患者一般无须治疗;对于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无神经根损伤的患者,首选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必要时可短期给予抗抑郁药物及阿片类药物;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者,可局部类固醇注射或给予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康复锻炼及心理干预。对于伴有神经根损伤的患者,则须手术干预以解除压迫。
手术治疗方案
穿刺抽吸:经皮CT引导下的穿刺抽吸侵袭小、恢复快,但气体不易完全抽出,不能使受压神经根彻底松解,术后有复发可能,适用于轻度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
椎间盘成形术:使用骨水泥等填充物恢复椎间盘高度并间接减压。
临床案例
一位69岁女性患者,因间断下腰部及右下肢疼痛5年,加重2个月入院。术前磁共振(MRI)示L3-4、L4-5、L5-S1椎间盘膨出及突出,L4、L5椎体终板炎。术前CT检查提示:腰椎生理曲度存在,稍侧弯。L4-S1椎间隙变窄,内可见真空征。最终,医生为患者实施了腰背部后正中入路L4-5椎间盘摘除减压、L3-5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硬膜囊无压迫,腰椎生理曲度良好,椎体间隙高度良好,钉棒系统位置良好,周围可见骨痂形成。
结语
郑刚团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椎间盘真空征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这一常见脊柱疾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效果。